第95章 初现端倪(3 / 4)
的人,不过是个无名之卒,想必是那个朝臣看不惯他,才先行让品级低的言官弹劾,以试探风向,如果皇上反对,不过是个马前卒而已,如果皇上置之不理,那么再让更多人弹劾。
林海根本就不在乎这样的弹劾,他按着圣心所做,弹劾他就是要违背逆圣意思=而行,即便是反对声音太过强大,皇帝为了平复众怒,最多是让他致仕,根本不会牵连甚至还会加恩于自己的家人。可是出乎林海意料的是林旸竟然硬生生的□□来了,众人的目光不在放在他身上,不会去注意他要求彻查私盐贩子和改革盐政体系,反而会注意到林旸让商人购买余盐。这些个儒生们都看不起商人,认为他们投机取巧,本就倾向于抑商,如今林旸来了这一下子,就是让商人明晃晃的去赚国家的钱财,那些个人肯定要把矛头对准林旸。
林旸知道了弹劾他的折子,只是冷笑一声道:“这些个书生们只想着什么国家大义,嘴上说的别谁都高尚,可是也没见着有谁为百姓为朝堂做过一件有利的事情,真是一群国贼禄蠹,沽名钓誉之徒。”林旸的话没想着瞒着人,很快传出去了,立刻就有一些老翰林被气得捶胸顿足,纷纷上书要求圣上惩治林旸这个狂妄之徒。
林旸的话依旧很是强硬:“文武百官各司其职才是正道,那些个人整日本就该修书编史,与其在这里对着不曾接触过的盐政指手画脚,倒不如老老实实看自己的书吧,好歹还能给后世留下一些典籍。今日他们看不惯盐政改革,便按着他们的法子来,若是明日他们看着一些边防之事不顺眼了,难道还能去上阵杀敌不成。”
后来闹得不可开交,一些老翰林甚至跑到孔庙里哭诉儒生里出了林旸这么一个败类,要求皇上革除林旸的功名,甚至还有人写诗暗讽林旸,顾经和顾缙只能登门劝说林旸低头,林旸的态度依旧很坚决道:“如果一味的春风化雨,那还能有什么变革,历来变革之事无不是雷厉风行的,容不得变革者有一丝一毫的妥协的。”
后史书评价林旸说他通识时变勇于任事,但其性偏激刚鸷,初步入仕途就不顾众人的反对主持了盐政改革。不过也有人指出来,林纯熙之所以这么强硬,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两代帝王对其的宠爱,这也是让后世之人啧啧称赞的地方,林纯熙为相的时候几乎是独掌大权,竟然还能够君臣相得。
尤其是嘉宁帝宠爱林纯熙犹如自己的孩子一样,后世之人就开始杜撰起来,说林旸是嘉宁帝的私生子。严格说起来,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史书上明确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