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黎淑娘甘当妾室高(2 / 4)
黎素娘倒一杯茶献上。
高廷赞问:“姑娘哪里人氏?”黎素娘答山东曲阜。高廷赞道:“看来那里的日子,是真不好过呀!”黎素娘道:“连孔子的后代,还有外出逃荒的呢。”
高廷赞问:“往时,你父亲以何为业?”黎素娘道:“父亲是个落第秀才,以教书为业。后来得了腰腿痛病,又连年遭灾,一家人进京来投奔我叔父。不料,到京时,叔父已在前一天病故。无奈,在邻居的帮助下,葬埋了叔父。不久,母亲又病逝......”擦着眼泪。
高廷赞同情道:“真是不幸......秀才之女为妾,岂不委屈了你!早知如此,就不应该纳你进府。”
黎素娘道:“我一家,多蒙贵府施恩搭救,结草衔环也难报千岁葬母之恩!”高廷赞不解地问:“此话从何说起?”黎素娘道:“我母亲半年前去世时,家中分文无有,母亲尸体停在家中,无法入殓。邻居求到府上总管。总管到家中看过之后,慷慨资助,母亲才得以下葬,帮我父女度过了难关。千岁大恩,我父女终身难报!”高廷赞道:“那时我不曾资助过李姓之人哪!”黎素娘道:“父亲怕说出真姓,千岁不纳,伪称姓李,实姓黎。”高廷赞道:“若知如此,就更不应该纳你为妾了。这岂不是趁人之危,夺人之女,置高某于不仁不义之地了吗!”
黎素娘道:“能扶持千岁是奴家的福分。千岁不弃,是奴家的幸事。奴家只有一事,放心不下,别无它求。”高廷赞问:“何事?”黎素娘道:“老父卧病在床,无人照顾......”高廷赞道:“明日让总管接他老人家到府内别院居住,差人扶持就是。”黎素娘感激万分,叩头拜谢。高廷赞搀扶她,说道:“不必如此,坐下讲话。”黎素娘起身坐在床沿上。
高廷赞对她颇有好感,问道:“姑娘读过书吗?”黎素娘道:“父亲曾教我读书写字。也看过一些书籍。”高廷赞问她看些什么书?黎素娘道:“无非诗经、论语、唐诗、史话之类。”高廷赞道:“我书房里的书籍,你闲下时,可用以消遣。”黎素娘道:“谢千岁!”高廷赞道:“以后不要叫我千岁了。叫我老爷吧!”
二人说话投机,黎素娘感到对方和蔼可亲,放松起来。说道:“可您不老哇!”高廷赞笑道:“那千岁不是更老了吗?人哪能活到千岁呀......胡须都这样长了,怎么不老!”黎素娘含情地望着对方,笑道:“胡须是男人成熟和雄壮的标志,总不长胡须,岂不成了太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