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追忆两小存嫌猜(2 / 11)
老实,穿着朴素,眉清目秀,举止大方,观之俨然文人才子一个。忙走上前向那人说:“我叫阿智,还未请教老兄大名?”
那人微笑着说:“不敢!我叫孙武清,‘师兄’直呼我武清好了。”阿智知道“师兄”这称呼在四川一些地方特别是成都,也平常口语化着用,见人即不叫“老兄”,也不称“师傅”,直呼“师兄”便是,以表示对对方的客气。
孙武清又向阿年请教大名,阿年就戆头脑的回应了他。三人谈了些乡村风俗习事,也便慢慢熟络了。这时阿智才拿出那本书来,给他看了那八句诗,也好请教一二。孙武清对后面几句也只能按其诗句直译,他也想明白个了然,但想到这非亲临贵境,实地考察才得以解开诗句的真意不可。
此时,阿智知道武清的好处,心知如果不把挖宝藏的事儿说出来也难成事了,但他没有把书给武清看,只是对武清说他们找到手中这本古书,书上写了藏宝的地方,只要按图索骥便可找到;由于诗句刁钻难明,他们现在一筹莫展,想邀请武清合伙,找到了宝藏定当重酬云云。孙武清本来不太相信,见他们说得绘声绘色,煞有介事,也便信了个七八成,又见他们如此热情,也不好拒绝,反正自己近来没事做,当作冒险也好,畅游也罢,出去见识一下也未尝不可。
却见已过晌午,武清便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少住一晚,也好联络一下感情,待到第二天便一起出发。两人正有此意,于是回到那农家里捡了自己的东西,阿智用一瓶百年美酒换下了农人的铁铲和锄头,临走时又给了那老农一点报酬,老农坚持不要。阿年欣然收回,告辞离去了。
武清家在泸定镇一个小村庄,虽说不算太殷实,也比阿智两人家境要好。武清侃侃而谈家乡奇闻趣事,阿年听得兴致勃勃,也说了一些关于自己怪诞臭事,连阿智也难免受到牵连,直引得众人哑言失笑。饭席间,武清乘机将自己要出外游历的事情说给父母知道。他父亲通达事理,首肯且鼓励一番;母亲似乎依依不舍,一直未有表态。
他父亲心内明白:“儿子本在成都念书,自‘文化大革命’从省城回来后,一直待在家中,帮忙干些农活,既然是读书人,读书立志为国效力,成才报国有所贡献,而不是默默无闻于山村田野间。做父母的难道总希望儿子待在自己身边,一辈子毫无建树不成?这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真正希望他的不是让他呆在身边做孝子,而是让他离开自己,越早越好,让他独立,自力更生,自学成才,那样也不枉了父母对他的一番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