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忆昔朝今 第九章 心菲情思(6 / 6)
么?”
李笑天听南宫心菲一番分析后,点了点头,说道:“菲妹分析这两首诗的意境,大体得宜。至于第一首诗中,刘梦得为何那样说九华山,这要看刘梦得写此诗是的心境了。
那是唐永贞初年,刘梦得被贬为郎州司马,迁连州、夔州、和州等处刺史,转徙各地,失去了在朝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写此诗时,他已在贬谪生涯中度过了十九个春秋。他一直抱负难施,只得寄情于山水笔墨。因此,在此诗中,他正是借助于对九华山夭矫峻奇的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矫世厉俗的远大志向;借助于对九华山不幸命运的感叹,来抒发自己心中郁愤不平之气。
实际上此诗之前还有一篇序文,从序文中可以看出,刘梦得想以他自己为九华山作诗以扩大其影响,暗寓无人为他拨开乌云重见天日的深意。此诗中,九华山与刘梦得自己的身影已是两相重叠,难分彼此了。
其实,九华山,原为九子山,由前唐一位旷世文豪改为九华山,加上其人的题咏和寓居,早已名传天下。刘梦得只不过借九华山相对于当时的都城长安来说,地处偏僻,难有人至,而借景抒愤罢了。”
南宫心菲听李笑天为她解了疑惑,笑着说道:
“哦!我说呢?原来是那刘梦得暗寓自己而已。好了,李大哥,你还是说说九华山其他方面吧。”
于是李笑天把他从书中得知的有关九华山的情况,都说了出来。他从九华山的由来,地理位置,再说到山上的九十九峰。典故传说,诗文并茂,他有声有色地说了起来。
起初,最注意倾听的只有南宫心菲。到后来,南宫品也被李笑天引经据典、虚实难辨的叙说,吸引过去。
就这样,三人说说谈谈,一直到夜里亥时,才停了下来。其间,连晚饭也是叫到房间了吃的。
翌日凌晨,李笑天三人又跨马而行,重新上路。他们的下一站就是向西,过铜陵渡口,到庐江。他们打算傍晚时分到达庐江,在庐江停住一宿,次日再继续西行到淮滨。
铜陵渡口是中原闻名的大渡口,大江在此呈南北走向。这段江域,长度足有四五十里,水域异常宽阔。过往客商,经过铜陵,无论走水道还是走陆道,无不选择从铜陵渡口经过。
其实,铜陵渡口是从一个小渡口逐年发展成如今的大渡口的。它有着很多对客商极具吸引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