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配电网自动化(4 / 4)
括自动成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配电工作管理(Dwm)、停电管理系统(oms)、故障投诉管理(Tcm)等。
这种实施模式的主要出发点是提高配电网的管理工作效率。对供电可靠性没有明显的作用,这种模式就算是到了付新穿越前的那个时候。国内的应用也是很少。
第四种是集实时应用和管理应用于一体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能覆盖整个配电网调度、运行、生产的全过程,还支持客户服务。主要包括配电运行监控(DscaDa)、馈线自动化(Fa)、配电高级应用(DPas)、配电仿真培训(DDTs)、自动成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配电工作管理(Dwm)、停电管理系统(oms)、故障投诉管理(Tcm)、负荷管理(Lm)、需求侧管理(Dsm)等功能。
一般由若干系统的应用集成而成,比如上述功能中的DscaDa、Fa、DPas、DDTs等属于配网调度自动化,am/Fm/gIs属于企业资产管理,Dwm、oms属于供电生产管理,Tcm属于用电客服,Lm、Dsm属于负荷管理,通过这些不同系统的应用集成,达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集实时与管理为一体的配电管理系统。
相对于调度自动化和变电站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起步较晚,尤其是在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其实仅仅还存在于实验室当中,实际应用其实还没有起步。如果排除付新这只穿越的蝴蝶,国内配电网自动化其实要到一九九八年之后,随着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大范围开展,才会在国内的多个省份和直辖市掀起了第一轮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试点和应用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