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 (1)(2 / 22)
老之术,是因为人心不好,不施用严刑酷法镇压,不能让人变好。现在不安分者遍地都是,更是要重拳出击。最后,要加强教育,建立国家太学,广选贤良,把底层的文化人(主要是儒学爱好者)选拔为官吏,成为帮助皇帝维护权威、打压威胁皇权势力的打手。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董仲舒认为,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了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正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在汉武帝主持的这场推荐会上,除了董仲舒出名之外,还有会稽吴县的严助也大放光彩,被提升为中大夫;川人公孙弘,以六十高龄被征为博士,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步。此后,儒家在汉武帝朝廷的地位逐渐提高。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