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西汉皇朝的盛极而衰 (1)(5 / 22)
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经过几十年的休生养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几次出征匈奴几乎掏空了国库的一大半,因此皇帝不得已要向富商巨贾们借钱。当时汉朝的几个大富翁大多都经营有盐和铁的业务,文景帝时期吴王刘濞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就是煮盐。战国以后铁器成为农具的主流,具有广大的市场,因此,铁器的贩卖也具有高额利润。然而这些大富翁并没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既不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财力,也不帮国家分忧解难。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策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改变。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桑弘羊。
桑弘羊,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他的幼年是在春秋时期的政治中心洛阳度过,洛阳作为一个传统的商业城市在当时已经有五万多户人居住,约三十万人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桑弘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接触到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的生活也比较了解。
桑弘羊是汉朝的经济奇才,自十三岁入宫,到燕王之变被杀,共从政六十余年,其中五十多年都在武帝时期。可以说,桑弘羊的主要作为都与汉武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桑弘羊总管国家财政期间,为了彻底解决财政困难问题,桑弘羊制定或修订、实施了诸如机构改革、盐铁官营等一系列新的财经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经济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继承帝位,不久便在茂陵为自己修建陵墓,并准备把各地的豪富迁到茂陵邑(今陕西兴平东南)去,桑弘羊一家也在被迁之列。他随驾离开洛阳,经长安前往茂陵,到长安时因精于心计被选入宫,成为武帝的侍中(亲随)。侍中是个小官,管理皇帝的日常生活事务,但由于可以经常陪在皇帝身边办事,很多豪门富室都羡慕这个官职,都想为自己的子弟谋得这一职位。
此时正是汉武帝出征匈奴时期,充足的战争经费是战胜匈奴的一个重要保障。连年战争增加了财政支出,除了要准备充分的粮草、武器、战马供应外,还要对作战胜利后的官兵进行赏赐,对归降者进行生活安排。加上其他方面的巨额财政支出,武帝初年的财政蓄积消耗得很快。公元前129年,大农令(财政经济大臣)郑当时迫于财政压力决定对商人的车船征税。
公元前127年,建立朔方郡,参加筑城的人有十几万,费用达数千亿钱。除此之外,对打了胜仗的官兵赏赐的黄金总共二十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