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风雨欲来,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5 / 16)
思了一段时间,决定向光武帝阴皇后和汉明帝马皇后学习,主动消减了自己的供奉,开始过粗衣素食、清心寡欲的日子。
五年后,窦太后去世。丧事还没办完,汉和帝生母梁贵人的姐姐上书要求为梁贵人平反,大臣们也纷纷要求贬抑窦太后的尊号。汉和帝看在窦太后养育自己的份上下不了手,亲手写下诏书:“窦氏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其勿复议。”
汉和帝将窦太后与汉章帝合葬于敬陵,并改葬了生母梁贵人,上尊号恭怀皇后,所有礼仪和窦太后相等。窦太后去世,窦氏一族势力瓦解,但这实际上并不算一个好消息。
邓氏与阎氏专权
夺回政权这一年,汉和帝刘肇十四岁,这让那些盼望汉室脱离外戚专权的大臣们看到了再创“光武中兴”的希望,年轻的刘肇似乎还有很多时间来完成这个伟大的理想。窦氏家族的势力消散之后,汉和帝开始亲政。虽然年纪小,但是他很勤奋,每天早起临朝,深夜仍批阅奏章,汉朝似乎要迎来一位英明的皇帝。
公元92年,这年多灾多难,东汉多个郡国先是出现大旱,接着又有蝗灾。刘肇心急如焚,认为这是老天爷在惩罚汉朝,于是多次下令理冤狱、薄赋役,并召集各阶层官员开会,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原因。公元96年,蝗灾一路传到了京城,刘肇为此很自责,认为一定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于是下诏:“蝗虫之灾,殆不虚生,万方之罪,在予一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和帝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明君。
此外,刘肇十分注重德教风化,提倡以德治国。居巢侯刘般去世,按照规定,应该由长子袭位,刘恺坚持让弟弟刘宪继承爵位,自己则开始了逃亡生涯。有官员认为刘恺这样做违反了朝廷规矩,上奏刘肇请求收回刘恺的封地。刘肇仔细看过奏折后不仅没有批准,反而下令为刘恺保留封地,等他回来。十几年过去,刘恺还是没有回来,有官员旧事重提,再次请求刘肇收回刘恺的封地。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曰,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刘恺为了自己的兄弟而放弃爵位,证明他有一颗乐善之心,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善举。为了助长这种良好的礼让之风,实在不应该收回刘恺的封地!”刘肇非常同意贾逵的意见,于是下诏:“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不仅同意刘宪袭位,而且召回刘恺,封他为郎。
刘肇办事讲究公平、公正。窦宪预谋造反的事情败露后,牵连了一大批人遭遇牢狱之灾,班固就是其中之一。造反的事情原本与班固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