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一章扑朔迷离(5 / 6)
守后攻。反败为胜。其中包括对袁术、平青州黄巾、被吕布抄后路之后的反击战,以及官渡之战和战马超的渭水之战。
而占据优势,正面攻坚的几场战役,如荥阳战徐荣、宛城战张绣,以及成为经典的赤壁之战,汉中争夺战。他都打输了。
以王羽本身的体会而言,曹操在虎牢关看似岌岌可危,但他总觉得对方还有余力。反正每次形成僵持之后,不论王羽投入多少生力军、新力量,都没办法顺利压垮对方。这就是中原战场占了优势,却不能转化为胜势的最大原因。
所以。在得到并州危急的消息后,王羽没做多少犹豫,便当机立断的做出了北上增援的决定。他的目的,就是想要将曹操的主力引出来。为此,他愿意付出相当的代价,哪怕是将前期的战果都还回去,再搭上几个郡国都没问题。
除了作战的韧性之外。曹操串联借势的能力实在太强了,只要他的主力尚存,他就能源源不断的将新的力量拉到自己身边,成为助力。
王羽可以确认,这并非自己的到来形成的蝴蝶效应,而是曹操固有的本领。
在历史上,曹操便以借势见长。
在起兵之初,他借的是袁绍的势,故而有了名义入兖州,分刘岱的权。在对抗青州黄巾的时候。他又借了刘岱的势,不但借势,还成功的算计了刘岱,在压服黄巾之余,也顺利接受了刘岱的势力。进而占据兖州全境。并进取豫州。
等到他和袁绍翻脸,在官渡决战的时候,也是拉拢了臧霸的泰山贼和西凉的马腾韩遂,分别从青州和河东发动攻击,对袁绍形成了极为有效的牵制,也破坏了袁绍开辟第二、第三战场,逼迫曹操分散兵力的策略。
现在面对实力更盛袁绍的自己,曹操更是将借势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将除了刘表之外的所有诸侯,都拉上了他的战车。
从某种奇怪的角度来说,曹操就像是开了外挂一样,像是不费吹灰之力一样拉拢了一群盟友。但从现实而言,做为三国时代的头号枭雄,这就是魏武帝本来就有的手段。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真正高明的军事家,能力应该是按这个次序体现出来才对。
王羽之所以只专注于伐兵、攻城,并不在伐谋、伐交方面与曹操争一日之短长,就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斤两。
他前世只是地位一般,专业素质较高的军人,靠着后世的见识和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