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千头万绪(1 / 3)
“老板,欧洲的情报汇报,德国军队已经于3月7日开进了莱茵非武装区。”何壮报告道,德国人的举动是在希特勒的授意下采取的,欧洲的情报人员也格外关注英美法的反应。
祝楷感叹道:“英美法对此是不会有反应的,看来世界又会有新的变化了,我们悠闲不了多久。”
4月的首都南京可是进入了江南的烟花季章,文人骚客们纷纷结伴到郊外出游,或是三五成群在山野散步,或是租艘画舫畅游在秦淮河上。
陈岱孙却是没有如此悠闲的时间,他现在不得不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律法的制定中。
本来他以为祝楷已经算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人了,想不到如今的总统对于国家政治完全是个门外汉,他就像教小孩一样在手把手地教导怎么施政。
如今他明白祝楷回到北平后一步都不肯来南京的原因了,确实是麻烦啊!不过江开戎还是很好相处,他受祝楷的影响很深,对于经济方面还是遵循当年北方区的那一套方法。
不过法律方面确实是难弄,虽然祝楷也吩咐陈岱孙召集了一帮法律界人士准备了好几年,可是越是准备的长久越是发现他们要准备的东西更多,光光一个宪法就在今年修改了n回了。
最后还是祝楷得知消息后,说了一句话,不必把20年以后、甚至50以后的东西考虑那么周详,只要经常进行反省就行了。这才确立了宪法法案。
现在的律法条文陈岱孙也准备用这个方法,只要5年内不会落后就行了,之后还不知道是不是要他来烦恼的事情呢!
他现在不仅仅是行政院的政务委员,同时也是江开戎的经济顾问。做着在北平类似的活计。
“陈委员,你说我们在南方为什么就不能再实施当年北方区铁路网的建设计划呢?”江开戎对于现在被行政预算死死卡住的建设计划颇多微词。
“总统阁下,北方区当年地方小,而且有那么多的难民,再加上祝楷议长个人投入了巨资,这怎么能比呢?”陈岱孙回答道,他清楚事情的发展由来。
“是啊!小弟当年一个人扛起了北方区的重任,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现在自己在这个位置上,才发现是多么的不容易。”江开戎感慨万分,他才刚刚入职几个月,已经有些焦头烂额了。
陈岱孙也是有感于祝楷的远见。当年北方区投入的资金绝大部分都花在了军工生产和军费开支上,这样的分配在当初看来确实是极不合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