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徐庶初献谋(3 / 5)
什么地方不对,作为山民他们表现得太淡定,眼里时不时还有些惊慌,可能怕自己等人是官兵来剿匪的。
他这么一分析,事情就简单了。
大家走的这条路不仅是行人商队必经之路,也是山匪们互相联系的唯一方式。
要不走这条路,山上有些小路一绕光是一座山就是一两个时辰,显然他们不会这么做。
自己一行来路上没有遇到逆行的人,阴雨天大都没有啥商队出行。
梅雨季节是商队们都知道的,只有自己等人没办法不得不经汝南到襄阳。
而且路上现在还有好几个部曲在放哨,可以有效杜绝过山风去通知身后的山匪。
“破虏,他的山寨你进去过吗?”赵云灵机一动。
“当然!”赵破虏点点头:“我平时在饭店里也没人注意,过山风贪吃,逢年过节请我们的厨师去做饭,平日里也让我们送些吃食。”
一个半大的孩子夹杂在队伍里确实不显眼。
“山寨的规模如何?武器怎样?”徐庶眼睛一转,马上也就明白了主公的意思。
“我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乱窜,”赵破虏咧嘴一笑:“他们作战的人并不多,大约在一百人左右。”
“今天我经过鸡公峡的时候,因为身穿官兵制式铠甲,也没人认出我来。峡谷两端平时都只有十多个人在值守,今天没人都去避雨了。”
“那从我们这一边有没有山路上去?”徐庶已经进入了军师的角色。
“这个我真还不知道。”赵破虏有些羞愧,不好意思地挠挠后脑勺。
正在这时,在执勤的十三报告:“三公子,我们抓了两个线人!”
赵云和徐庶相视一笑。
聊聊古人何时取字和称谓
近来有读者向我反应此类问题,略作解释。一家之言,今后不再赘述,毕竟哥就是一个苦哈哈的写字工不是史学家。
我们对古人的推断,大都是根据遗留下来的书籍,然后加上自己的臆测。其实真正的古人究竟是不是这样,真还是个问号。
古人的称谓,分为名、字、号三部分组成,其中,名和字,肯定都是长辈取的,而号则是自己偶尔灵光一闪或者无聊中就出来了。
譬如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想到这个号,突然想到了马栏山的一姐,自称坡姐,忍俊不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