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六章蹴鞠业岭南开花(3/5)(2 / 3)
“噢?”说实话,在军队上他是半路出家,比两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元皓、五哥,你们都来合计合计,找一种有益的活动,增进士兵的感情,让他们不打架。”
“蹴鞠如何?”田丰到底年长一些,他马上就想到了解决方法。
荀若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原以为对方就是个书呆子,照本宣科,想不到也有变通的时候。那样的话,今后在妹夫这边和自己说不定还有利益牵扯,得提防着点儿。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
早在战国时期华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前世考古专业的赵子龙,知道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就发现了不少,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更是大量出现。
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据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
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富裕起来的临淄,市民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到了大汉,蹴鞠发展较快。
毕竟这项产业传承久远,在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描述。
既然是娱乐,那就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这种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赵云了解到的蹴鞠表演,有单人蹴一鞠、单人蹴双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