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三百零九章 蒙巴顿将军(2 / 5)
行的海军政策是防守政策。极力的反对的扩军来降低与咄咄逼人地德国之间的摩擦,就算是电报发回去了,也得好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批准或是不批准的消息……”
也难怪,任军看着满脸郁闷的蒙巴顿,脑海里忽然浮现出张伯伦,张伯伦这个人受传统欧洲政治体系教育比较深。他的政治对手都说他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但是他的思路与时代却显得大相径庭,因此他不顾自己内部地反对,尤其来自丘吉尔的反对,力图和希特勒达成和平,他自己称之为执行一个“绥靖政策”。
第一次危机是纳粹德国暗杀奥地利总统,吞并奥地利,张伯伦政府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为此保持沉默。
第二次当德国进攻捷克苏台德区,宣称保护当地的德裔居民。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协定。允许德国对苏台德区的占领。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发动新地战争。回国后。在机场张伯伦就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
第三次,就是苏德两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矛头直指英法两国,但张伯伦政府并没有任何反应,因为法国只有防御防御没有进攻的意图。
张伯伦政府无视纳粹德国的崛起,从鲍德温政府应该承担许多责任,但历史上张伯伦是一个悲喜交加的人物,在那些政治家肆无忌惮的疯狂的谴责他的时候,他的和平观念却受到了许多人地拥护。
张伯伦倍受谴责主要就是因为他个人地顽固、不接受不同意见的特性,他解除所有不同意他对外政策地内阁成员职务。他认为自己作为英国领导的责任就是维持欧洲的和平,他觉得最好的方法是用善意对待德国,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
张伯伦一厢情愿地以为作为领导的人必然会讲道理,所以希特勒也应该是一位讲道理的人。
但是张伯伦却没有真正看到仁慈,妥协对一个蓄谋已久的战争狂来说,却没有丝毫的作用,结果只是把英国一步步的逼上了悬崖,更加助长了德国瓜分欧洲的野心。
蒙巴顿预料的不错,就算是把采购新型的军舰的申请递给张伯伦,张伯伦也会再三思考,掂量英法德之间的利益,等到决定下来了,德国的舰队也打到英国家门口了。
“这不就是说,希望很渺茫吗?”想到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德国以及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如果日本与德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