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三百四十八章 世界局势(3 / 5)
且说北极熊苏联为了暂时避免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为自己赢得了扩军备战的时间,也积蓄了力量,但是同时苏联丧失了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
与德国的经济贸易口的是换取德国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但从另一方面却支持了德国的侵略战争。
苏联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使两国关系处于表面风平浪静地状况,从苏联方面看。苏联
巩固了自身的安全。在对德国贸易中,换取了德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巩固了军事
国防。
以航空上业为例。德国的航空上业以麦施比特一一109、荣克—87、荣克— 88型号飞机为主,运输机以容克—52为主。同时德国还生产少量的重型歼击机:麦施比特—110,轰炸机亨克尔—111和道尔尼—217,其中麦施比特—109在德国飞机界有“空中之王”的称号。
上述飞机苏联几乎都没有。在对德贸易中,苏联提出要求供应这些型号的飞机,苏联还从德国得到一百种左右地军事技术和上业方面的产品。德国地这些武器样品经苏联上程师改进后投入生产加以利用。在以后对德的战争中发挥了作用,同时苏联利用与德国往来的时间储备了战争资源。
苏联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没有使苏联消除战争威胁。反而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苏德两国签有经济贸易协定和互不侵犯条约,苏联的自卫活动像被套上了枷锁,由于这些协定和条约的束缚,苏联害怕承担违背条约地责任,对德国的挑衅不敢轻举妄动,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苏联企图用经济和边界等条约巩固中立地位,拖延与德战争的爆发。这种想法使它对德国的威胁放松了警惕。
对德国来说,阻止了英、法、苏的接近,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与苏联的贸
易增加了战略资源。就战争发起国德国来说,其惧怕地是英、法、苏的联合,那样的话,
它将不得不重蹈一战中东西两线作战的覆辙。苏联的绥靖态度使希一特勒看到了它的向西
推进计划有着“光明”地未来,苏联的绥靖政策使德国处于东线无战事的状态。
于是德国放手对付欧洲的战争。于是在几个月时间里迅速横扫欧洲,侵占了丹麦、挪威,破坏了荷兰、比利时的中立,灭亡了法国,又把军队开进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使战争向纵深发展。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德军开始正式全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