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县令刘晏(1 / 3)
更新时间2012-6-29 21:06:50 字数:2271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李俶跟随太子李亨前往玉华宫避暑,返回长安的路上途经华原县,发现一家酒店门前围着一大群人。走近细看,原来是酒店的掌柜和前来送酒的酒坊老板因为酒钱起了争执。酒坊老板每月给这家酒店送十二坛酒,每坛装酒八斗,价值三十缗,双方一直合作愉快。这次,酒店掌柜发现酒坊送来的酒坛与以往不同,有十一个酒坛比以往的小,经过称量,这些酒坛只能装七斗半酒,于是酒店掌柜要求少付四缗。酒坊老板承认因为旧酒坛不够,用了新酒坛,份量比以前少,愿意少收二缗。
李俶心想:这算什么,小学生都会的算术题,十一个酒坛,每坛少半斗,一共是五斗半……李俶突然发现自己长时间没有接触数字,心算能力严重退化。酒店掌柜和酒坊老板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有路人提议去县衙找县令公断。众人纷纷称是,一群人朝县衙门口走去。
李俶、郭旰、刘德顺跟在人群后面。李俶问身旁的路人:“请问贵县县令是何许人?”
路人回答:“本县县令姓刘名晏。”
“刘晏!是那个七岁入朝为官的神童?”李俶显得有些激动。
路人得意的回答:“公子说得没错,我们刘明府可是位能断家长里短的青天大老爷。”
李俶好奇地问:“能断家长里短?”
路人饶有兴致地说:“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刘老爷可不一样,家常琐事、邻里争端,件件断得不偏不倚,尤其是算账,天下无人能匹。”
李俶记起关于刘晏的故事。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少年聪慧,四岁便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七岁时被李隆基破例任命为秘书省正字。有一次,李隆基问刘晏:“你这个正字官,正得几字啊?”刘晏回答:“天下字皆能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刘晏的回答一语双关,不仅说明了“朋”字的字形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朝中朋党勾结的时弊。安史之乱后,刘晏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中期著名的理财家。
众人来到县衙外,酒店掌柜三两步走到登闻鼓前,咚—咚—,鼓声响起。
华原县公堂上,刘晏问明情况,让手下拿来算盘,当堂算起账来。县令用算盘断案,这个倒是个新鲜事。李俶打量着当地百姓口中称颂的刘青天。刘晏三十岁上下,身材不高,相貌平常,从外表看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