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野无遗贤(2 / 4)
,路人纷纷避让。一名布衣书生骑着一匹毛色杂乱的矮马,行进在道路中间,对身后奔来的马队置若罔闻。郭旰带领几名亲卫快马赶上布衣书生,一拉缰绳,调转马头,喝斥道:“立刻让开道路!”
布衣书生看了看挡在面前的郭旰和身边的骑兵,平静的说:“此处道路宽阔,在下的马并没有挡住将军的路,倒是将军挡住了在下。”
郭旰喝道:“大胆!广平郡王、河西节度使狩猎回城,闲杂人等立刻回避!”
布衣书生从容回答:“朝廷官员如有仪仗开道,杜某自当回避。否则,请将军让开道路,天色不早,杜某还要赶到武威投宿。”
郭旰拔剑怒道:“放肆!左右,将此人拿下!”
“慢!”郭旰和布衣书生对话间隙,李俶和郭晞骑马赶上。李俶看了看布衣书生,此人三十多岁,气度不凡。李俶骑在马上拱手问道:“在下广平郡王李俶,敢问足下大名?”
布衣书生也不客气,骑在马上拱手回答:“不敢,在下巩县杜甫。”
“杜子美!”李俶心中大喜,不经意间竟然遇到名扬千古的诗圣杜甫,李俶全然不顾身份,下马行礼:“俶久闻先生大名,先生即来到武威,请往府中做客。”
杜甫有些受宠若惊,下马谢道:“郡王盛情杜某心领了,杜某一介草民,难登郡王高堂。”杜甫对皇亲国戚没有好感,不过李俶的礼贤下士让杜甫的态度有所改变。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文学世家,二十岁开始遍游天下。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足,不少仁人志士游历四海,李白二十五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十多年的巡游经历,让杜甫看到了民间疾苦,与李白天马行空、狂放不羁的诗词风格不同,杜甫的诗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千古传颂。
李俶见杜甫不应,继续说:“天色不早,既然先生与俶同路,就请一起入城。”
杜甫:“恭敬不如从命。”
李俶边走边问:“先生家住何处?”
杜甫回答:“东都洛阳。”
李俶:“先生为何来到河西边地?”
杜甫叹道:“说来惭愧,陛下敕令广求天下贤才,杜某赴长安应试,落第后西行陇山,漫游河西。”
李俶安慰道:“大丈夫当心怀天下,志在四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杜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