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才一百多个骑兵,就冲向了两万多人的营寨! (1)(14 / 22)
郭威之外,他还把后梁末帝朱友贞、后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这样的边缘人物都修编了实录,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还有,他下招搜求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珍贵典籍,建立了国家史馆,并组织当时的文士校勘唐朝陆德明所著的《经典释文》三十卷……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柴荣,就像是知道自己短暂的生命不容许他虚掷光阴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做事。史有记载,黄河在他短短几年的执政期也照样泛滥了,柴荣除了派人去抢修之外,还自己亲自去实地勘查,一连数日生活在洪水边缘。还有一次,关于河道的清淤疏通,他亲到实地都不算,回来后竟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把水位及淤泥的数量都一一举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所述都算是柴荣的副业,在这期间,他还着重做了一件对他和南唐来说,都具有决定意义的事,这件事之重要,彻底改变了后周与南唐之间军事对比的平衡。
停不下来的柴荣事事亲力亲为,他的确是精明强干了,可也就此埋下了他英年早逝的阴影。
还是在这一年,7月26日,回到了开封的赵匡胤终于得到了他父亲的消息,他的父亲死了,再也没能活着回到自己的家里。世事就是这样的变幻无常,才过了两个月,赵匡胤还没能从悲痛中复苏,就被柴荣因功提升为匡国军节度使(治所在同州,今陕西大荔),拜殿前都指挥史。
赵家世代为官,终于有人节镇一方,开府建牙了。可是这竟然是在赵匡胤身受丧父之痛时来临,让他悲喜交集,难言苦乐。这似乎也成了他一生命运中难以抹去的复杂色彩——他从来都不曾真正彻底地得到些什么,上天似乎有意地折磨他,让他永远都不曾真正地开怀大笑。
第九章 陨落的太阳
时间很快就到了下一年,公元957年,这时柴荣和后周都面临了一个抉择——还想再拿下江北吗?进攻或者撤退已经迫在眉睫,因为前线的局势糟得一塌糊涂,李重进已经把事儿给弄坏了。
无情的现实,证明了当年郭威的高明。他清晰地判断出李重进不是帝国合适的接班人,而把位置传给了本是外姓的柴荣。因为李重进的个性太鲜明了,他在战场上勇不可当,但是战场之外,他就太低能了。柴荣带走了大部分的军队,他为了收缩战线,把韩令坤已经夺回的扬州、泰州还有滁州都主动地放弃,把几乎全部主力都集结在寿州城下。这都没错,而且这一招极其狠辣。
把主力顶在南唐人的咽喉上,有种的就冲出来拼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