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进行得波澜不惊,悄然无声。 (1)(12 / 23)
,此时正在回程的途中!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奇变突生,猝不及防……当时在曾经是柴荣设座议事的大殿之上,唯有一片死寂,历史记载,最大的一个举动就是首席宰相范质突然伸手抓住了身边的另一位宰相王浦的一只手而已。
他愤然大叫——仓促遣将,吾辈之罪也!
这句话一点回应都没有得到,王浦咬紧牙关一声不出,事后才知道他是在忍疼——范质养尊处优,指甲留得比妙龄女孩儿还长,偏巧王浦也是这样的货色,他的手那是相当的酥嫩。史称——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
这就是骤然临变,生死关头时的后周群臣众生相。可是别忘了,后周至少还有一位真正对柴氏忠心的人,那就是韩通。韩通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三位大宰相,看他们有什么举措。等他看清楚后,他绝望了。但是他绝不允许自己也像他们一样,他一定要做点什么!
韩通扔下了文武百官,以及年幼无知的小皇帝,他急匆匆地奔下了金殿,去集合还能听他调度的军队。不管实力对比怎样悬殊,他都要为后周,为柴荣尽到他曾经答应过的努力。
韩通跃马出宫,先回自己的侍卫司,他要招集兵将。但是韩通绝望地发现,这时他还能号召的军队已经所剩无几,绝对不够他分兵据守偌大的开封都城,至于领兵出城平定叛乱,更加是想都不要想。
怎么办?人心已经在片刻之间,就在赵匡胤和小孩子柴宗训之间作出了选择。“点检作天子”的谶言终于还是应验了,只不过晚了两天而已!当时的人对改朝换代是多么的熟悉啊,谁都知道该怎么办,尤其是素以“拥戴”见功的军队。让他怎么还能有办法力挽狂澜?
但是现实要求他,必须得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出应变对敌的办法。
韩通不愧老将,他迅速地作出了一个决定,把目标缩小,具体到造反者赵匡胤本人的身上——去捉拿他的家人,来以此作为阻止兵变的筹码!
这已经是当时所能想到的唯一可行,并且也唯此一招的办法了。
他分兵两路,其中一路由他本人率领,杀向赵匡胤在左掖门附近的殿前司官署,希望能在那儿抓到赵家老小;另一路奔向开封城内的定力寺,有人报告,赵匡胤的家人在这一天去了那里上香。
左掖门,殿前司……历史记载,那天迎接韩通的是一阵空前密集的乱箭。
就在这时,开封城北陈桥门外,率领大军兵临城下的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