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进行得波澜不惊,悄然无声。 (1)(14 / 23)
却已经杀到了身边!
历史记载,当天王彦升看到韩通之后,突然变得无法克制,他带人就冲了过去,杀散了韩通的部下,杀得韩通上马逃跑,然后一路追杀,直接杀进韩家大门,把韩通本人、他的妻子、长子、次子、三子全部杀害,乱兵之中仅有韩通的幼子韩守琼以及四个女儿活了下来。
如此赶尽杀绝,毫不留情,我不知道王彦升是过去和韩通有什么私人恩怨,还是他接受了什么特殊的指令,比如满城权贵,一律保全,但除韩通之外……至于理由,是多么的简单,因为只有韩通才有能力在这时或者将来造反。
面对残暴的灭门杀戮,赵匡胤在陈桥驿郑重立誓的允诺言犹在耳——“不杀后周大臣,不惊犯宫阙府库。”可韩通就被杀死在自己的家里。而且更加令人寒心的是,由宋人编撰的史书中,记载的却是地兵变当日,韩通从皇宫中“惶遽而归”,直接回家,在半道上遇到了王彦升,从而被杀。
也就是说,从来都没有韩通为后周的尽忠行为,开封城里更加没有过任何的敌对抵抗——一切都是和平进行的,都是绝对符合仁义道德的,赵匡胤的行为是所有人一致拥护赞赏的。
可是公道自在人心,想想潘美先期进城,韩通随后下殿,如果直接回家,怎么会在半路上遇到王彦升?是韩通在半路看见了个漂亮的MM,多聊了一会儿?还是王彦超会绝顶轻功,他紧跟着潘美就飞进了开封城,并且知道韩通正在哪条大街上,从而发生了这样令人极为遗憾的误会?
一千多年以后,一个叫海明威的美国老头儿曾经说过,你尽可以杀死一个人,可是你就是没法击败他。可是在当天的开封,赵匡胤和他的谋臣以及勇士们说,我们尽可以杀死每一个人,而且会让他死得默默无闻,平淡无味。
那天的开封城终于逐渐地安静了下来,赵匡胤在诸将簇拥中缓缓地登上了明德门。登高望远,只见街市繁华,屋宇林立。
多么的熟悉……这就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真的属于我了吗?
没有人会再有疑问,这已经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只是在一瞬间,三十四岁的赵匡胤会在恍惚间觉得时光以及时空的不真实,在他年轻时,具体地说在他二十岁时,也曾亲眼看见过有一个人登上了开封的城头,那人当时微笑着向惊慌奔逃的开封百姓们说:“我也是人,你们不要害怕,我来当你们的皇帝,让你们休养生息。”
那是曾经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