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进行得波澜不惊,悄然无声。 (1)(2 / 23)
就这样下去,要一直平稳地保持着这样的局面。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公元959年的年关到了。
那个七岁的孩子
过年如过关。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个叫柴宗训的小孩子被早早地叫醒了,他被大人们摆布着穿上了烦琐沉重的衣服,戴上了更加沉重压得脖子都生痛的帽子。这时他知道了,他又得要去那个又宽又高的大屋子里,去见那些长着白胡子或者黑胡子的人了。
听他们讲一些他根本听不懂的话,然后看着宰相们的表情,去缓缓地点头。
这样的事他现在已经有点习惯了,他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玩,可是他得做。不然,他死去的父皇就会难过……就在前些日子,11月初,他才把他的父皇安葬在庆陵。
朝会大典,这个姓柴的小孩子高高在上,也孤零零地坐在了皇帝的宝座上。他听着下面有人在向他叩拜称贺,说是建议在新的一年里,仍然沿用先帝的年号,为显德七年,希望先帝威灵保佑大周国泰民安……这些他都无动于衷,也真的听不懂。之后的事就非常有趣了,那么多的胡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向他走来,挨个向他叩头,此起彼伏,真的好有趣……
就在这个孩子刚刚露出了些许笑容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把他的欢乐从此永远地埋葬泯灭——北方边疆的镇州、定州火速发来了警报,契丹人联合了北汉人,突然来袭,要朝廷马上派兵救援。
大殿乱成了一团,所有的大臣都现出了原形,他们围住了三位德高望重,能力超凡的大宰相,七嘴八舌地讨论要怎么办。
孤零零坐在高处的小孩子柴宗训茫然地看着下边突然慌乱的人群,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更不知道这些人正在纷乱争论的,其实就是他的命运……
争论的结果出来了,来者不善,要派出最强的人马迎敌。由禁军统帅、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率大军北伐,即刻起程!
这个意见被全票赞成、一致通过了,包括最上层的领导——三位宰相,以及韩通。这个决定非常合适,京城里是离不开韩通的,而赵匡胤年富力强,正应该多做贡献,更何况他本就一直在外,他带兵出征,一点都不会造成京师官场的不适应。
而且是多么的巧合呀,这个不好的消息传来时,赵匡胤本人也正好就在京城里,可以马上就带兵出发,一点都不耽误军情。
第二天,公元960年正月初二,军情紧急,后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