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即夺取了泽州城。(6 / 18)
是赵匡胤一笑了之,不予理会。其他的像中书舍人赵逢侍,跟随出征,可是根本就不看好赵匡胤,自己从马上掉了下来,说脚脖子崴了,一定要脱离赵匡胤的队伍。事后赵匡胤更加理都不理,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必一一细举。至于赵匡胤的处理办法,就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过来人,虽然还很年轻,但是对人情世故的透彻理解。
人,起码要懂事。想想看,权门如市,你有权了大家都来,没权了大家自然都散,这天经地义。同样的道理,你的皇帝当好了,都巴不得来巴结你呢,怎么还会背叛?所以,强求每一个人从心里往外地臣服你,是件非常无聊的事。
这就是像是夫妻之间,全身心地水乳交融当然再好不过,但其实大多数只要能做到互相忠诚就谢天谢地了。一个成功的皇帝,能让不管是否真心服从的臣子都努力办事,这样其实就够了。仁义道德,君臣父子,有时就是一层你知我知的窗户纸,至于那层纸的后面是什么,更是大家都知。
但是,无论对谁宽大,都不包括李重进。赵匡胤坐在都城开封的皇宫里,目光穿越过无数的山河社稷,森冷地盯向了李重进所在的扬州。桀骜不驯的李重进,军功显赫的李重进……可惜啊,就算再加上个忠诚可信的李重进,都不会再让赵匡胤动心。
公元960年7月赵匡胤攻灭了李筠回到了开封,几天之后,就发出了诏书,徙原中书令、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移镇青州(今山东益都),克日即行。
这条命令一经颁布,所有人立即就知道了李重进的命运。大家还记得后唐皇帝李从厚、李从珂,以及后晋的石敬瑭这些人的兴亡起源吗?对,就是让节度使搬家。节度使一旦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几乎立即就会在路上遭到灭亡。现在只是宋初,谁会知道它有多长的命运?当时所有人都还保留着五代十一国时的思考规律。其中包括了李重进本人。
但是让他以及所有人都迷惑的是,赵匡胤紧跟着又发出了一道旨令,令六宅使陈思诲带铁券丹书去扬州抚劳李重进,以表示朝廷对李重进的隆重尊敬以及永远爱戴的真诚。
李重进蒙了,事情比较反常。见过皇帝修理节度使的,可没见过有皇帝这么玩节度使的。赵匡胤,你到底要干什么?思前想后,他决定相信赵匡胤一次,准备跟着陈思诲一起进京谢恩,就此做个大大的顺民。可是他的部下们不干了,旁观者清,他们都看出了这是个标准的大坑,跳进去就别想再活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