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合成的弹劾奏章送进了皇宫。 (3)(13 / 23)
副使;次相苏辙为告期使、皇叔赵宗景为副使。此外像梁焘、刘安世这些人也都集体参与,各管一摊。
规格是真的很高了,可是婚礼举行当天,堂堂的皇帝大婚,居然没有鼓乐班子。
吕大防等人集体讨论,引经据典,说这一天举行大婚,就是不能有音乐闹场。至于为什么,一箱子一箱子的古书会砸过来,念整整一年的可能都有。
对此高滔滔服了,这票大臣们什么事都敢跟她叫板,实在是惹不起他们。她想了想,没音乐显然是太寒酸了,可是有音乐婚礼会变成辩论大会场。怎么办呢,她想了个好办法,《长编》记载,钦圣(高老太婆尊称)云:“更休与他宰执们理会,但自安排著。”
她在宣德门里边隐藏了一个皇家乐坊小队,等迎亲的轿子进皇城了,就开始吹奏……这是什么事啊,真的是明媒正娶的女孩儿吗?貌似只有古代二嫁三嫁时的女人,才会偃旗息鼓地进夫家吧。
更加奇怪的是结婚的这一天。
五月十六日,道教认为这一天是天地合日,人间的夫妻要分房睡,不然会折损寿数。这样有害,为什么哲宗大婚的日子非得选在这一天呢?
是不知道?开玩笑,京师什么人没有,会出这种错?不说别人,哲宗的亲妈朱太妃沉默了一辈子,唯独这件事不干了,她找到高滔滔,说为孩子着想,这一天实在不合适。
她不说还好,说了高滔滔立即板起了脸。我堂堂大宋以儒教立国,道教的东西不见于正规典籍,不足为信,就定在这一天了。
……不知道她这句话让她爷爷宋真宗听了会作何感想,老子当年万里迢迢满地球地拜神仙,道教里认了十七八辈子的亲了,居然敢说不足为信。
联想到孟家女孩儿后来和哲宗的婚姻状况、哲宗的身体状况,高滔滔真的是说得好,做得更好!不管怎样说,高滔滔又一次如愿以偿了。她费尽了心思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了这么一位称心如意的好孙媳妇,真是大功一件,必须选个日子去太庙举行大礼,告慰祖先。
那一天盛况空前,当代文坛泰斗不世出的文豪苏轼作卤簿使,引导圣驾出宫到太庙。行进途中万众瞩目,神圣无比、庄严无比、高贵特权无比的皇帝仪仗队突然间乱了。一辆赭红伞盖犊车、一辆青盖犊车为首,十多辆车子斜刺里出现,强行插入队伍里。
谁这么大胆呢?
新媳妇儿闪亮登场了……
这是孟皇后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