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个中国人,有一万个靖康元年。(8 / 12)
,比如梅执礼,时任礼部尚书;另一方是顶级大佬,以宰执唐恪、耿南仲为首,共有七十多人。
一流高官说一定不能交,顶级大佬说不交不行。双方在金殿上大吵大闹,相互对喷了整整一天,各自的理由、行为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不交的理由是,祖宗创业艰难,失河北国将不国,以后很难再振作起来……难道刘邦创业时被赶进蜀中,就注定了一辈子当川人?
交的一方说,以前答应了会交,现在又要反悔,宋朝多丢人啊。如果交了,金国再打仗,会出师无名,必败无疑……见鬼,仿佛上天真有个喜欢主持公道的神灵,谁失信,谁没理,谁就去死!
争吵中,宰执一方功力深厚,侍御史、右谏议大夫范宗尹四肢着地、痛哭流涕,说为了江山,为了人民,为了广大官员们的安全,把三镇割出去吧。
赵桓同意了。
看着很闹吗?或者开封城里的仁人志士的爱国程度让人很震撼、很感动、很狗血?北方三镇啊,国家安危啊,百姓福祉啊。
这都哪儿跟哪儿?三镇里的太原、中山早就完蛋了,河间城又离得太远,根本与战争无关,什么交不交、割不割的,为这事儿还吵得乌七八糟、头破血流的,让人说什么好呢?
闹剧,脑残片吃多了。
要加以说明的是,前线与后方的消息并没有脱节,种师道从井陉撤下来后,还能迅速回到开封城病死。以河北、河东的辽阔大地,金军两路近十三万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封锁消息。
吵过之后,宋朝统一了思想,赵构急忙出京奔向前线,企图用各种车子、头衔去拖住女真人。与他同行的一个人叫王云,职务是给事中,一个常在皇帝身边做参谋的小官。这个人看起来不起眼,但你要注意他,是他改变了历史。
另一方面,宰执们集中精力为国操劳,想到了一个对帝国安危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失误,一定要迅速制止它。
前些天,种师道召集四道兵马中的南道张叔夜、西道王襄带兵进京勤王,这简直是陷国家于不义。都答应讲和了,怎么还能集结兵马呢?
何况开封城现在也不富裕了,突然之间来了几十万援军,每天得消耗多少粮食和金钱啊?这不行!于是,唐恪、耿南仲、聂昌这几个人下令,让勤王部队哪儿来的回哪儿去,老实待着。
做完了这些,宋朝平心静气,等待着应该或许可能会出现的好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