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子的动力大,每次都能跑第一。(1 / 15)
金军临城,赵桓坐不住了,他带着全体宰执人员走上城头,一来观敌掠阵,二来鼓舞士气。大人物出镜,效果真是非同凡响,城墙上的守军、助战的百姓都沸腾了,他们拿起武器冲向了皇帝……身边的首相唐恪。就是这个败类下令天下兵马不许勤王,让堂堂京城变成了孤岛。
宰了他!
军民的反应吓坏了赵桓等人。主角唐恪反应迅速,他拉过来一匹马,以高龄文官罕见的敏捷动作跳上马背,冲下城头,消失在广阔的京城街道里。
每个人都明白,唐恪的末日到了,首相必须换人。赵桓任命何栗为首相,由他和同知枢密院事孙傅一起想法子守城。
赵桓万万没料到,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料到,从没做对一件事的他作出了这一辈子最大的错误决定。历史证明,他错到死了。
当时,这个决定怎么看怎么正确,因为何栗、孙傅是血统最纯正的宋朝文官,尤其是孙傅,身为文官大统领、枢密院首长,他升官的理念是从赵光义就开始的“以文统武”。
战事危急,火烧眉毛,两人各自使出了独门绝招来应对。
何栗每天大开房门,屋里酒盈樽、书满架,案上放着沏好的新茶。何首相红袖添香,意态潇洒,佳词妙句不断地从他嘴里蹦出来。
高,名士风范!有人这样赞叹。
滚!人家这是战争高人好吧,师承东晋高手谢安的安闲风度。越是危急时刻,越要表现出轻松雅致,这样可以安定军心,文盲!
有人这样注解。
相比之下,孙傅更加具体精到些。何栗是首相,可以从意识形态上做文章。他是军方大佬,必须得拿出具体方案来。怎么搞呢?他习惯性地翻阅文章,突然,神迹出现,宋朝列祖列宗真是失德,一首丘浚的《感事诗》出现在他眼前。里边有这样一句话:“……郭京、杨适、刘无忌,尽在东南卧白云。”
卧白云的都是神仙,是宋朝汉人的神仙。而在宋朝,从赵光义开始,到赵恒发扬光大,几乎每件国朝重事都能和道士、神仙沾上边儿。
就连烛光斧影之夜,赵匡胤死的时候,都有道士的影子出现过。
现在,异族入侵,这样的生死大事,怎么能把神仙排除在外呢?孙傅感觉自己之所以在这种时候看到这首诗,本身就是神仙的暗示。看诗体,这是感事诗,是叙事型的,里面提到的神仙必定真有其人。那么……找!
即日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