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相遇的地方叫藕塘。(17 / 21)
高行政水准。
他先是力排众议,一定要保住张浚。按他的话来说,处理张浚的最好办法就是保留相位,将他留在身边,随时参与国家大事。
赵构调整了好半天情绪,才感慨地说了一句:“赵爱卿,你在外地学有所成,知道逆向思维了?张浚有罪不罚,能对天下乎?”
赵鼎不以为然,说:“现在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挽回淮西兵变的损失,确认责任人。”
赵构说:“很好,已远窜的张浚就是责任人。”
赵鼎道:“浚已落职。”
赵构大怒,说:“张浚误国误君,撤职就可以抵罪了吗?”
赵鼎微笑,一脸仁慈,说:“张浚的老母年岁已高,他又有勤王之功,陛下忍心让他们母子不相见吗?”
赵构脸色铁青,说:“勤王有功,朕已赏给他相位了,足以抵过。功是功,过是过,两者不能相掩。”
话说到这份儿上,于情于理赵鼎都该闭嘴了,可他偏偏没有。赵鼎的理论才刚刚开始,他提醒赵构要注意军方动态。
赵构的耳朵立即竖了起来,说:“你什么意思?”
赵鼎说:“淮西之变的根本性错误在于军方,是军队骄横过分的表现。从朝廷典章上看,无论君上作出什么样的决定,军队都必须无条件地遵从,这是根本大法,没错吧?”
赵构泪流满面,非常认可。
赵鼎说:“可淮西兵只为了个人待遇、职务调动之类的小事就造反了,这是朝廷的错,还是他们的错?”
赵构泪流满身,说:“他们的错!”
赵鼎说:“对啊。所以,绝对不能助长这股歪风邪气,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全国的军队都在看着朝廷,朝廷绝不能示弱,不然他们以后都会蹬鼻子上脸的。”
赵构无语哽咽,说:“朕的爱卿!”
“所以,目前不能严惩张浚……”赵鼎如是说。
这样啊,赵构不由得点头,首相真是有水平,说得好!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张浚不必去岭南了,改成“责授左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居住。
至此,淮西之变的处理决定结束。总结一下,张浚因为对军队的控制不力导致国家损失五分之一的兵力,但为了能继续有效地控制军队,所以,基本上不处罚他……也就是说,不管文人怎样浑蛋,都得由武将去埋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