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倡言楚州“不可守”。(1 / 11)
以上三条,先不说对错,直接透露出一个真相:岳飞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第四次北伐之前的一切行为均无可挑剔,是品行完美没有瑕疵的人。
而这三条本身也都站不住脚。第一点,岳飞是写了很多封辞职信,甚至有一次自动解职罢工。这在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理念里是大不敬,但是一来事出有因,每一回赵构都严重挫伤岳飞的报国之必:二来宋朝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官员辞职从来都不是罪恶,很多时候都是不恋权贵的清高行为。
至于第二、三点,前面事发时早已叙述清楚,淮西之战时,岳飞被各方面的命令左右,被隔离在战区之外。楚州——相信直到这时,岳飞才知道当时张俊为什么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那是个坑,早就挖好了等着他往下跳。
意识到这一点,又目睹了韩世忠的经历,他明白了七月初刚从楚州回来就辞职,赵构为什么没有同意——那时同意了的话,他们还怎么去迫害一个官场之外的人?
岳飞的心变得冰冷,一瞬间他仿佛置身于梦魇之中,这一切会是一个整体的计划流程吗?
他在回忆,弹劾已经进入到另一个层次。
赵构亲自出面发表评论,他认为,岳飞在楚州时于万军之前说楚州不可守,城防没必要修,完全是收买军人,达到加强个人势力的目的。这样的人,让国家和他怎么去信赖?
秦首相第一时间跟进,表态说,岳飞隐藏得很深,他对人说这些话,一般的人未必能洞察真意,多亏陛下揭露。
这两句话在南宋官场引起爆炸性的动荡。皇帝、首相公开怀疑帝国最强的将军、副枢密使大人的忠诚,这是之前十几年里所不敢想象的。
一时间下边说什么做什么的人都有。这就是机遇,顶级大佬们的摩擦,是重新排队的大好时机。
岳飞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事到如今,他必须作出决断了。
岳飞再一次辞职,他在奏章里写到自己多年的服务很不到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请陛下“保全于始终”,让他“远引于山林”。
有宋一代,优礼臣僚,再大的罪臣也不过是贬黜流放了事。岳飞提到保全于始终,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把后果往恶劣里预计了。
这一次赵构同意了,罢免岳飞公职,改任万寿观使,有一份优厚的年薪,不再插手官场军队的事。这似乎很不错,岳飞被高高举起,又被轻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