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成都的受难日到了。(4 / 17)
在夔州设置制置司副使,调关外都统司驻防,负责涪州、万州以下江面,成为第一道防线;以常德府、澧州一带作为第二道防线;以辰州、沅州、靖州、桂阳军、郴州作为第三道防线。
这套方案能防御蒙古军从川东侵入,又可以抵御蒙古从云南、广西方向迂回穿插。历史证明孟珙的眼光有多么独到老辣,不久之后这两个方向都如孟珙所料给南宋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破坏如果只需要一秒,那么建设或许要经历十年。孟珙入川百业俱废,要一点一滴做起,这实在是太难了。而这时他还要肩负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国防事务,真的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一时一地的建设上。
得另找人。
非常幸运,余玠适时出现了。余玠,字义夫,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侨居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自幼家贫,不务正业。史称“落魄无行,喜功名,好大言”。曾先后在沧浪书院、白鹿书院就读,中途辍学。
一般资料里找不到余玠辍学的原因,仿佛讳莫如深有多少内幕似的,其实是很简单的一点小事。子曾经曰过: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余玠少年求学,却犯了“戒斗”这一条。
某一天,余同学去喝茶,很可能是当天风和日丽让他精神愉悦,一不留神和茶博士吵了起来。双方都是死催的,火越烧越旺,于是决定动手。
余同学年少力薄,初战失利。但余同学狠辣强悍,决定再来。他操起了一根木棍……对方死了。余玠只有辍学逃亡。
去当职业匪徒呢,还是选个类似的?余玠选择了后者,他投身到淮东制置使赵范门下,当了一名幕僚。时也命也,正赶上宋、蒙交战,余玠立即脱颖而出。
前面提到的杜杲成名之战——安丰军之战,杜杲固守三个月之后得到外援,里应外合大败蒙古军。那位外援,就是余玠。事后在余玠的功劳簿上静静地躺着一个显赫的名字——蒙古军主帅叶国大王,他被当场击毙。
次年,公元1238年寒冬,余玠守招信军,与蒙古军血战三日,身负重伤,保住城池不失。
再一年,余玠的伤好了,越想越生气,决定报复。
蒙古人家大业大手笔大,入驻开封之后,把早就淤塞的河道都疏通开了,开始大造战船,预谋水陆并进攻打江南。每一个宋朝人都知道这有多危险,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么干的,强极一时的北宋水军就从这里开始起步。
余玠突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