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汗对峙,各自指责,开战在所难免。(2 / 13)
唯一儿子,也就是说,赵昀两兄弟只有这一根苗。只有这根苗当了皇帝,才不会追究当年的宫廷政变,赵昀的帝位合法性才能万古长存。
看到了吧,满嘴仁义道德天地人心的理宗陛下,置万民于何地,置国家于何地。从始至终,他考虑的都是他自己。
理学,呸!
赵禥当上了皇帝,在政治上很有自知之明,彻底撒手,什么也不管,一门心思躲在后宫做他最重要的工作。
传宗接代。
他创造了一个纪录。宋朝宫制,嫔妃侍寝,第二天清晨要去合门谢恩,由宦官记录年月日以备日后怀孕有据可查。某一天早晨,人们惊愕地发现,去谢恩的女人居然有三十多个,这是很辛勤的,导致他在别的方面,如政治生活上全盘推掉。
赵昀最后五年的南宋和整个赵禥的南宋都是贾似道的天下。
权臣已经见过很多了,从秦相公到韩相公到史相公再到贾相公,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具体到贾相公,他有点综合了韩侂胄、史弥远两人所长的味道。
韩侂胄北伐,想为国立功,也是想给自己树丰碑;贾似道以解鄂州之围,以及之前众多战功树立了威名。史弥远对内部整合的手法居南宋权臣之冠;贾似道做得也非常到位。
他先是把死对头吴潜流放加毒死,以解当初黄州之恨。再揪住皇后谢道清娘家的骄横外戚谢堂一顿胖揍,一搞到底,扔到宫观当闲人之后,还立下了“外戚不得任监司郡守”等行政部门长官的规矩。这样,文官、外戚连同皇宫深处,都被他震慑住了。
转向武将。
战争越频繁,武将的地位越高,这帮大老粗相应的就犯老毛病——不把文官当人。说来赵匡胤扬文抑武也是有道理的,武官们有时真的是不着调。
比如鄂州之战。
贾似道的表现堪称无可挑剔了吧,可是几乎全体武将都拿他开涮。每一次作战之先,都要在城门口大喊大叫,要贾似道出来鼓舞士气。那就来吧,贾似道不逃避,带着足够的诚意和热情迎面而来,却被武将们集体叫停。
贾相公,你戴着个文官的帽子能干什么?还是闪一边儿去,别耽误事。
没这么欺负人的吧?!
这样的事发生了一次又一次,贾似道的心灵渐渐黑暗,都找死是吧,很好。也每每就在这种时刻,总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解围。吕文德,这个樵夫策马而出,大声呵斥军卒,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