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2)(11 / 22)
区。
历时6天的湘江战役遂告结束。
被阻挡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作为殿后部队的最后的后卫,在敌人重兵包围中一直孤军奋战到12月21日,演绎了这支英雄部队的最悲壮的绝唱。
12月1日,红三十四师在完成阻击掩护任务后冲破敌军的截击,急行军赶到湘江边却发现渡口已被全部封锁,处在湘、桂、中央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师长陈树湘决定率领余部400多人决定回征湘南开展游击战。沿途多次遭到地主民团武装的袭击,部队一再减员,陈树湘也在战斗腹部受到重伤。几天后,伤势更加严重的陈树湘在昏迷中被俘,让敌人如获至宝,连忙用担架抬着准备去邀功领赏。陈师长苏醒后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而壮烈牺牲。被打散的100多人在师参谋长的指挥下继续战斗。21日,这支小队伍在蓝山、宁远交界地被敌军重重包围,弹尽粮绝,除极少楼战士被冲散潜逃进深山外,大部分都战死牺牲,红三十四师至此结束了它辉煌的战斗历程。
湘江一战,红一方面军牺牲和失踪约31000人,被俘近1000人,最后过江红八军团不复存在,其它各部队的编制在湘江之战后也剩不足半数。官多兵少,部队大量缩编,这是当时“左倾”路线的中央领导人执行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
从另一方面来看,“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紧张的战斗中,红军所携带的印刷机等辎重基本丢失,从而能够轻装上阵,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如果没有湘江一战,也许还舍不得丢掉那些沉重的包袱。
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把红军葬送的湘江战役也为遵义会议召开提供了契机。红军指战员从惨重的损失中都感到,在过去在毛泽东领导的时候,打仗是不断的胜利,都能够化解国民党的包围,但是有了错误的领导之后,越来越被动,国民党围追堵截,使红军陷入了困境,于是强烈地要求改变中央的错误领导。正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所写的:
广大干部眼看反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参与中央领导,直接指挥军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