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3)(5 / 6)
8年二月,希特勒宣布承认东北的伪“满州国”,并停止中国学生赴德接受相关军事训练,戈林元帅并指示禁止武器销往中国。不过实际上,尽管官方宣布禁售政策,德方还是暗中运交了许多武器、原料、兵工生产机具给中国,有些武器以分解方式出口到中国再行组装,或假称输往第三国再转运至中国交货等方式,继续进行着对华军火销售。后德国政府严令在华军事顾问一律返国,否则视同抗命叛国,法肯豪森等顾问于六月底离华,行前向蒋介石表示绝不泄露所知的中国国防事务,中德间的军事关系至此结束。1939年九月,希特勒挥军波兰,欧洲大战一触即发。1940年九月,德意日三国缔结为期十年的军事经济同盟,德国承认日本在亚洲建立势力范围的领导地位,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结合在全球进行侵略战争。1941年七月一日,德国承认南京“汪精卫伪政权”,中国宣布与德国断决邦交。1941年底,中美英苏联合对轴心国宣战,中德成为敌对国家直至二战结束。
结语
193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陈诚将军,对当时新建的德制陆军有下列评语:“抗日战争越晚爆发对中国就越有利,因我方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如果目前发动,我方一定是处于被动局面,如再迟一年,最低限度我方可有半主动的机会,如迟两年爆发,则我方可以完全掌握主动局面……”。
“如果中日战争晚两年爆发,国军就能取得主动地位”-这种论点或许有些过度乐观,但经由德国顾问的指导与德制武器的换装,再经两年的充实,中国军队的战力将会更强大,这一点绝对是毫无疑问的。
从另一角度而言,如果没有战前德国的军事指导与协助,很可能发生的状况是:
1937年“淞沪会战”没有新式德制陆军的投入,这场战争可能不到三个月中国就战败了,国军军力损失也会更严重;日军的损失会较少,所以乘胜沿长江西进追击的速度会更快,将加速对内地省份的攻势。
没有德国在1937年持续供应中国军火,“淞沪会战”时国军无法保持足够旺盛的火力与日军对抗三个月,此战后如无德国在1938年继续向中国运补武器,以中国自产的军火量(受兵工厂向内地迁移等因素影响),是不足以支应当年战争消耗的。
如无德国在战前协助中国建立军火生产体制、提供贷款、进口机具、建立新型兵工厂与产能,中国将无法自立生产足够的轻兵器与弹药,抗战也就无法坚持八年之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