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正义(十九) 字数:7716(5 / 8)
“说的一点都不差。就连国军里的将军们都快要活不下去了,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了。”倪检察官说。
“要不是生活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又怎么会有中山陵的哭陵事件?那可是四百多名将军一起干的。”刘建业说。
“要不是政府对待这些有功之臣实在太刻薄,他们怎么也不会把事情闹得这么大。”向哲浚说。
所谓“哭陵”事件,是指的1947年5月5日,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中山陵发生的一件国军中央训练团400多名编余军官集体到陵园祭堂哭陵的事件。
国军素有嫡系与非嫡系之分。抗日战争结束后,原来为适应抗战而成立的国军各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各方面军全部撤消,不久又撤消了集团军。当时,最高统帅根据他的参谋长美国人魏德迈中将关于整编军队的建议,准备通过整编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力,削弱以至瓦解非嫡系军队。1946年4月,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在南京召开军事复员会议,由何总司令主持。魏德迈在会上主张把军队整编为五十个师。会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工作,把原来的师改为整编旅,军改为整编师,三个整编师组成一个整编军。每军应该有一万多士兵,但由于吃空额严重,实际人数远远不足定额,所以在整编时,最高统帅对非嫡系部队采取“要兵不要官”的办法,撤消非嫡系部队的番号后,士兵并入嫡系的中央军,军官则作为编余。这些被编余的军官,除了打仗外,一无所长,离开军队后无以为生,伤残军官的遭遇就更艰难。当时在编余军官中流传着一首歌谣:“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泽东。此处无人要,延安去报到。”鉴于这些情况,最高统帅下令把各地编余军官除自愿遗散者外,都集中起来,在中央训练团内设置一个将官班和若干军官总队,少将以上的编进将官班,上校以下的入军官总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陆续安置到农林、交通、邮电等部门工作,其中不少被送入中央警官学校受训,以便转入警界。
当时,在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受训的编余军官有500多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是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有的曾跟随中山先生出生入死,参加过东征、惠州战役。这些人级别既高,除打仗外又无其他专长,所以安置工作特别困难,受训半年多,还没有分配出去。
编余军官张清泉在警校受训结业,却好几个月没有安置工作,生活无来源。他那年轻的妻子,含泪劝丈夫把她卖掉,用卖身的钱来维持生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张清泉只得将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