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回国(一) 字数:5244(2 / 6)
找路子脱手套现。”
“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你的货有多少我要多少,价钱好说。”
“率真兄,我可事先说明,法币我是不要的,要买我的货,可要掏黄金或者美钞才行。”
“这个没有问题。实际上,现在我们跟上海滩的那些大老板做买卖,都是用黄金,银元或者美钞结算。”
“那就好,兄弟和手下弟兄在日本那边还有不少的工厂,主要出产棉纱,生丝,数量可不少啊,我就怕率真兄你没有那么大的胃口。”
“仲良老弟,你这点就尽管放心,没有金刚钻,我不是不会揽这个瓷器活。就算我吃不下,还有大老板吃得下。”
“是吗?看来,率真兄是背景很大。”
“说起来,这个大老板和你也算有一点渊源。”
“那会是谁?小弟多年不在国内,孤陋寡闻。”
“我就知道你想不起来,实话对你说吧,就是孔二小姐。”
“是她?她现在不在南京吗?”
“大公子前脚刚到上海,她就跟着来了。”
“看来,大公子这趟差事不太好办啊。”
1948年,国民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如同军事一样,也已处于崩溃的境地。这是由于多年内战,军费开支空前庞大,南京政府便滥发纸币,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致使物价如脱缰之马,持续猛涨;再加上四大家族与贪官污吏、奸商互相勾结,营私舞弊,囤积居奇,强取豪夺,使国统区出现了百业凋敝、经济破产,民生艰困的景象。
其中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最为严重。至1948年夏,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等于抗战前夕发行额的47万倍,而物价则较抗战前上涨了600余万倍。6月份,上海的米价竟上涨到每石1800万元,而当时一般公教人员工资低微,小学教师每日收入仅够买四五副大饼油条,平民百姓的生活更是难以言状。许多人真是到了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病不得医的地步,生活痛苦到了极点。国统区到处出现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的浪潮。为了防止国统区经济出现总崩溃,1948年夏,国民政府经过一番酝酿,决定实行包括发行金圆券、限制物价和收兑人民所持金银、外币等内容在内的所谓“经济改革”,企图依靠行政力量对国统区经济实行管制,以此来摆脱政治、经济危机,维持统治。7月下旬,蒋总统召集高级幕僚会议,提出了币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