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烽火(二) 字数:6610(6 / 7)
,解放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东野南下时,只带了单程的汽油,后方运输线如果被切断,全部汽车和重武器都会因为没有汽油而撤不下来。如果这样,锦州城会变成第二个四平。不仅一举解放全东北的美好前景将化为泡影,东野全军的安全都会成为问题。
三支国军主力部队如果在锦州的成功会合,在给予解放军重大杀伤之后成功撤出东北,国军统帅部就会突然间拥有一支强大的总预备队,这会一举打破1948年年中国共双方形成的战略均势,从而改变中国内战的结局。
1948年11月6日,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战场上打响。在战役的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六十万兵力分别包围了黄培我、杜光亭两大重兵集团,还要分兵防御来援的第六,第八兵团。战役进行到了最关键时刻,双方的兵力使用都达到了极限,谁能再投入一支生力军,谁就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当时,南京方面手里已无兵可调,为了从华中武汉方面白健生手中要出嫡系的第二军,蒋与白在电话中几乎对骂起来,白健生最后还是扣住交通工具,坚决不再放一兵一卒往淮海战场。此时,蒋总统如果能把从东北撤出的主力部队投入淮海战场,中野华野绝不会有能力再抗击一支援军。淮海战役的结果可能会变成杜光亭集团或者黄培我集团中的一支得以全身而退。解放军在长江以北地区全歼国军精锐主力的战略企图将落空。
东北战局对华北的傅宜生集团也有极大的影响力。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马上挥师入关,会同华北军区部队迅速于平西到张家口一带歼灭了傅系部队的大部,严重动摇了傅宜生的政治资本,迫使他开始认真地考虑和谈的问题。如果解放军在东北的最后决战中受重挫,华北国军主力能全部撤出东北,傅宜生可以多出三个月到半年的准备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他可能得到增援,另一方面,可能他会下决心南撤,就任东南行政长官,为南京政府守卫长江以南的第二道防线。
以上任何一种可能性一旦成为现实,中国内战就不会在1949年基本结束,那样的话,1948年至1950年间急剧变化的世界政治局势将使中国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再次面临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1948年,美国政府对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种审慎的支持政策。其原因有三:一、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难以抽调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中国;二、中国太大、情况太复杂,美国政府深恐一旦陷入中国内战将难以自拔;三、国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