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零八(4 / 7)
船的桅杆都可以放倒,在用的时候竖起,这样的设置让这些船只在海战中不必担心被敌人烧掉了风帆从而丧失机动力,但在战斗中不使用风帆的,并不代表板屋船和龟甲船不能动。
在船的最下一层,每一面都有十几根几十根大船桨,战斗的时候,船只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移动,而且可以定向,不必考虑风向。
因为有船桨的存在,所以船只在某种意义上不用太考虑外形对速度的影响,可以将船造的更大,而且结构更加稳定,尽管这样的结构在风帆形式下颇为笨重,这种笨重稳定有坏处,可好处就是火炮的准确度大大加强,士卒在船上就和在陆地上作战差不多的状态,船只冲撞的时候也会大有优势。
更不要说板屋船和龟甲船外面都是覆盖着尖刺和刀枪,让人没有办法攀爬,这等战舰在海上,就好像是个移动城堡一样,相对这个,倭寇的船只哪怕是所谓的安宅船都太过不堪了,不是对手。
按理说,朝鲜水师应该是捷报频传,但在倭寇水师里还有沈枉的船队……
对倭寇来说,入朝作战的重点就是迅速的侵占朝鲜全境,确定统治,然后将这里经营为进攻大明的基地。
先期作战目的在陆上,海上顾及不到,居然就让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带出了五十多艘船,一路上庆尚道和忠清道的水师纷纷前来投奔,等到达仁川的时候,已经有足足一百三十五艘的规模。
朝鲜水师的精华在全罗道和庆尚道,全罗道的左水使在各处的地位最高,偏生这次过来汇合来的各路船队中,没有官职大过李舜臣的将领,自然而然的,这水师的总管就成了李舜臣。
板屋船和龟甲船走的不快,又或者是朝鲜国王走的太快,朝鲜水师残部赶到仁川的时候,就知道朝鲜国王和大臣们已经到达大明的消息,李舜臣等人一边无奈,一边也只能是派人联系国王,然后本部留在海上作战。
他们在其他处活动还好,在仁川这边活动却是倭寇不能允许的,汉城是倭寇朝鲜攻略的腹心之地,万万不能容许。
倭寇对朝鲜的军力都是轻视异常,因为朝鲜陆上表现实在是一塌糊涂,想来水师也毫不到什么地方去,都是土鸡瓦狗一般。
没想到一交战就是吃了苦头,倭寇的二十几艘战船在第一次战斗中被撞沉十五艘,其余全部被焚毁。
从釜山那边走陆路运粮去汉城显然不如海路运粮到仁川然后走汉水到汉城方便,倭寇又是纠集了九十余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