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一十五(2 / 7)
这个给自家打气,纷纷说此战必胜。
如此大的军队行动,最让人关心的是粮草供应,对明军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实际上,从某种意义来说,还是一件好事。
边墙外的垦殖农庄以及各大商行,还有辽宁本地的那些大庄子,虽然有各种关外特产,也有各类赚钱的贸易,但真正大宗的产品还是粮食,粮食这个东西的确是必需品,也不愁销路,奈何辽宁不缺,北直隶一带也是不缺,不是卖不过去,可没什么太大的利润,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可以用来招募更多的农民劳力,这个也是众人的打算,不过也是个很无奈的算计了。
等到王通率军入朝,大军所需的粮草开始是由关内带来,辽宁官库里供应,等入朝之后,就开始就地采买,这个就地不是说在朝鲜本地也不是说辽宁,而是说你将粮草运到大军这边,大军当场支付银钱购买,或者是开具三江系统见票即兑的钱票和银票。
不光是边墙外的庄子里有粮食,天津卫这边因为是漕粮转运的枢纽,海运的门户,也有大批的粮食储存,至于来路那就是五花八门,江南的、河南的、山东的等等等等,大军需要粮食,军需通过三江系统在各处采买,这南北的存粮就都有了用武之地。
边墙外的用大车运输,在鸭绿江这边上船出海,京津一带的粮食直接在港口上船,船运到朝鲜大军左近的港口,然后用车马运送到大营中。
大部分走了水路,运输方便,运费低廉,因为朝鲜地形狭窄,上岸之后运到大营之中并不需要太长的距离,民夫丁壮也不会太苦,更关键的是,各处的出产换回了真金白银,让这些商人和大庄园主尝到了垦殖的甜头,银钱物资流转起来,甚至因为这个物资供应,开辟了几条商路,这个才是真正的好处。
相对于明军轻松从容的粮草筹措和供应,倭寇兵马的粮草供应就是一个灾难了,十一万人的吃用可是极为巨大的数量,从倭寇入侵朝鲜到现在,倭寇一直是破坏劫掠,从去年才开始进行经营。
等开始经营的时候,明军又开始入朝,根本没有什么完全的准备,尽管汉城一带是朝鲜最好的粮食产区,以往是要供应朝鲜几百万人的人口需用,可现在这十一万人的吃用都是紧张非常。
对于这个,小早川隆景等老将倒是果断的很,宁可朝鲜饿死一百,不能饿死一个足轻,以这个原则,分批向各处劫掠,朝鲜人的口粮都是被抢夺而来,当初倭寇入朝,朝鲜也不是处处烽火,颇有些朝鲜两班高位的大人物,大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