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诗坛新风向(2 / 3)
里的本子,热切的说道。
周作仁此时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教授,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声望。
“你念一念吧!”周作仁点头道。
这不是他摆架子不想看,而是诗歌这种注重韵律的题材只有在朗诵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优劣。
诗歌是用来传唱的,若是朗诵的时候不能朗朗上口,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这位女学生站起来,拿着本子,心里颇为激动。
上面是她抄写的几首诗,也是她最为喜欢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雨巷》。
在女学生朗诵的时候,周围一片寂静。
这首诗有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的韵致,又具有浓重的象征抒情色彩,让人如幻如梦,朦朦胧胧。
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
而且诗中的音节极为优美,有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朗诵完毕,周作仁沉浸在诗歌的优美之中,久久不语。
他觉得这才应该是新诗,这才是新诗发展的方向。
“周先生,我念下一首了。”女学生请示道。
周作仁点了点头,示意继续,他还在想着刚才的念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断章》。
和《雨巷》的优美抒情不同,听完了《断章》的人大多都愣住了。
这首诗很短,乍一听没什么,可越琢磨越觉得蕴含丰富,似乎很有深意,但仔细想想又没有什么可说的。
给人不明觉厉的感觉。
众人都把目光投向周作仁。
周作仁也在回味这首诗,这和《雨巷》不同,听起来语言平实朴素,可想要讲清楚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
“还有么?”周作仁询问道。
“还有几首。”女学生诚实的说道。
“继续念吧,”周作仁强装镇定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