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处处烽火(一)(2 / 4)
简直是太难堪了,在1917年年底,他不得不通知陆军部停止装运浴缸、书橱、地板蜡、割草机、办公桌、活梯和痰盂等军事物资。
先期到达的五个师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彩虹师——陆军四十二师,师长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一位三十七岁的年轻上校。正是这位年轻的师长,在结束了三个月的训练之后,极力要求在阿登地区德军的身后开辟第二战场,并投入十四万的美国军队。潘兴中将对这位年轻的部下极为赏识,以至于不惜以十四万美国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满足麦克阿瑟的冒险。
幸运的是麦克阿瑟的冒险成功了,出现在阿登地区的美军让德军参谋部产生了极大的恐慌,与之前获得的大批美军登陆法国的情报相印证,德军参谋部认为在巴黎郊外的一百五十万德军有被包围的危险。于是从大战开始第一道撤退的命令被下达,德军从巴黎郊外再次回到的凡尔登地区。英法联军趁势进行反攻,双方在巴黎到凡尔登之间进行了多次的交锋,五个月里各自伤亡了约三十万的军队,战线在凡尔登地区再次稳定了下来。
1918年春季,面对美军增兵的压力,德国再次进行了动员,每6个德国男人中就有1个被送上了前线。而英法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损失之后,国内兵员已经开始枯竭,军事物资的生产因为缺乏原料也渐渐停顿了下来,双方开始了漫长的消耗战,世界的目光也再次回到了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尚有余力的大国之间。美国再次将100万的陆军和海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法国,而中国则在德国的催促下开始了对印度和俄国的攻势。
在印度战场上,吴佩孚和段祺瑞的两路大军开始向印度北部进军,将近五十万的英军和印度军队压缩在了德里一带,而王士珍和张作霖则在新西伯利亚地区包围了俄军的八十万军队。这一时期还有一个人比这些将军们更加的繁忙,那就是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的头头李青。这两年的时间里,李青按照周雨轩的吩咐,不停地在阿拉斯加到阿拉伯半岛几乎大半个地球的范围里到处物色合适的扶持对象,从美洲的土著到阿拉伯的酋长,到处都是李青亲手点燃的烽火,自然这些民族主义份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亲中份子。
印度在被中国占领的广大区域内,得益于印度那些五花八门的宗教信仰和种姓制度,李青没费什么力气就在印度扶持了五十多个教派和组织,并将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对各个组织控制的区域进行了划分。其中对中国最为亲近的泰米尔解放组织自然分得了最大的一块蛋糕,整个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