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得不管的举人(3 / 5)
气气,相敬如宾的,转过身来就把人家骂得猪狗不如,更使朝廷对洋人徒增厌恶。而不得不说的是洋人方面自己也不注意树立良好形象,把中国想得和被他们殖民的印度一样好欺负,怎么说怎么是,且不论1856年莫名其妙地就打过来了,还把圆明园都给烧了,就是地方那些传教士就有够嚣张,可是中国的老百姓一向是听话的时候很听话,但叛逆起来也很有一套,这两个条件加起来,就导致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所谓的教案此起彼伏。
当然最最打击清政府还是三年前即1868年的浦安臣外交事件,话说在晚清的外交中,中美关系一直是比较和谐的,清政府对美国公使也一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使节的感情,而浦安臣作为美国前驻华大使在卸任后一直与清政府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且多次表示要继续为清政府效力,太后当时还年轻,和她如今相比也算是很傻很天真,一看,哟!好人呐!再加上也到了中方和欧美各国签订的《北京条约》的修订时间,为了避免重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覆辙,清政府方面就同意了浦安臣要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的请求,有浦安臣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的官员充当团员,本来事情看似挺美好,就好像中国人不会用洋枪洋炮得从外国请个洋教官来教一样,但是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使团到了美国后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对于美国人的品德我们的估计是有误差的,浦安臣借这次机会充分的彰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当然爱的是他自己的国,于是乎全美人民就看见了一个很是欢乐的画面——一个美国人和一群美国人签订中美条约。不能不感叹清政府舍己为人的伟大情怀,愣是牺牲了自己为世界外交史添上了这一充满了无限喜感的剧情。
但是回正题来说,这件事情对清政府的刺激无疑是巨大的,就好像一个从来不敢下水的人,被人家好说歹说终于下水了,结果啪,脚抽筋,呛着了,这在要让他下水所要付出的努力要比以前多十倍也不只。
是的,按普通的情况而言是应该这样,但这一切自然规律随着清廷第一高干子弟沈哲的出国而打破,清廷自己掉水了,此时剩下的两条路就是等死或者自己瞎扑腾。
西太后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扑腾必然要扑腾,但她绝不瞎扑腾,一方面她认为授予沈哲清使身份无妨,毕竟按大清律令举人也是可以为官的,而且这个沈哲年纪轻轻就得到曾、李、左这三个中兴之臣的欣赏必定有非同一般之处,而中西方自共同剿灭太平天国之后也算死一起穿过一条裤子的战友,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