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3 / 13)
定是不能去,虽然不知道荀老夫子此举究竟意欲何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政治观点和立场上,荀同庆所代表的清流派毋庸置疑是他这个洋务派的敌人。在对手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他虽然没有办法制定出一套详细的对应计划,不过还是可以坚持一个原则——敌人希望发生的事情,一定不要让它发生总是错不了的。
但是随后,有沈哲一手策划从清陵卫中分离出来的情报部门就可他带来清流派各位重要大臣的最新情报,而这些情报带给他的信息就是让他督察渤海海禁新政之事似乎并不是清流派内部的一致决定,或者说,这个决定根本就是荀同庆他老人家的一家之言,而清流派之中的一些栋梁人物对此非但不支持反而反对的呼声很好,只是碍于团队精神,没有立刻想同治皇帝进言反对此事。
这样的情况让沈哲觉得事情比预计的有趣许多,纠结之余,他的铁杆儿哥们——因为成功承包了“万国公国”的建筑工程而在民间名声大噪的章云平倒是在这个时候把沈哲给一语点醒。
比较具有人情味儿的章大老板认为,对于清流派的这些人,尤其是荀同庆这样的正人君子,沈哲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等效替代,比起以洋务派的价值取向来思考,用四书五经的传统思想来考量说不定会更为实际一些,因此,如果排除清流派的团体利益来看这个问题的话,那么荀同庆大人的举荐,很有可能是因为沈哲先前去荀同庆的府上为皇帝载淳当说客的时候让荀同庆老先生对这位年轻的帝国新贵另眼相看。也就是说,荀老先生之所以会向朝廷举荐沈哲来督办渤海海禁新策事物,只是单纯的觉得沈哲能将这件事情办妥,办好,除此之外也再没有其他的目的,这也的确是很符合儒家“外举不避愁,内举不避子。”的思想情操。
沈哲听到这样一番理论,当时觉得有些不舒服,觉着这好像是转着弯儿地骂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转念想想似乎也只有这种可能。
而同治皇帝方面,倒是很想让沈哲接下这个任务,因为如果荀同庆的举荐是一个忠心老臣真心实意的为国着想所做出的决策而不是清流派出于一些政治斗争的目的想出来的以进为退的计策的话,这件事无论对于沈哲还是同治皇帝载淳都不失为一件好事。如今京城这边圣母皇太后流连于在圆明园那几处劫后余生的宫殿里过她的“安闲”日子,对同治皇帝的控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松弛期,同治皇帝虽然心中仍然有些余悸,不敢太不饱圣母皇太后当回事儿,逢有重大事务,隔三差五地还是要差人往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