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相逢却道是故人(中)(6 / 7)
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
做生意的人都喜欢斤斤计较,英国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仗虽然打完了,但是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清政府这厢惴惴不安等英国人狮子大开口,烧香拜佛,祭天祭地祭祖宗,道光皇帝使出浑身解数,无所不尽其能,只求别因此撼动了大清在中原的根基。
等到人家的条件送到,虽然内心悲壮,仍然为大清国已经扫地的“名誉”而缅怀,但是看见英国开出的条件,道光皇帝,至少还是会在暗地里,报以会心一笑的。
这是大清国入关以来接受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虽然让当时的王公大臣,有识之士难受的抓心挠肝儿,但是如果和之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想必,《江宁条约》已经是非常客气的了。这当然不是英国人友好,主要是由于,当时的英国当局还不能全面了解这个天朝上国究竟有多富庶。
江宁条约的条条框框很多,虽然主要宗旨就是割地、赔款、开港,说到底仍然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英国就是为了做生意方便。
中国的海岸线虽然长,也有许多天然的港口,但是人一有钱就喜欢给树立假想敌,今天看这个意图不轨,明天看那个心怀鬼胎,而大清作为最富有的国家,自然也就不能不担心,周围穷山恶水里出来的刁民惦记着自己的荷包,再加上郑家在清朝初期占据台湾,北方又有倭寇横行,闻名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正式出炉,中国蜿蜒漫长的海岸线一下子成为了摆设,只留下广州一港通商。
那么长的海岸线只开一个口儿,当然会引起一天不做生意就手痒痒的外国商人的不满,只是以前在人家的地盘上不管甘不甘心,都得入乡随俗,
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无论在东西方哪一种文化观念来说,胜利者决定一切是无法改变的,英格兰作为胜利的一方,在此时自然有机会想请政府吆五喝六,经过深思熟虑以及,上下两个议院的无数次投票,英国当局在著名的《江宁条约》中,想请政府提出了著名的五港通商,上海这个长江的入海口,中国海岸线中心的黄金口岸,被远渡重洋,还和清政府打了一仗的英国人,从无数沟沟壑壑中挑了出来。
没错,这群“伯乐”来的凶神恶煞,
,目的不纯,不过,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无意中成就了中国最有潜力的城市,而这个城市不负众望地在未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远东第一的大都市,十里洋场,繁华无限,成为一个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