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东瀛之石(4)(3 / 9)
的“朝贡使”、“大夫官”、“长史官”和充当翻译的“译官”、负责海事的“通事”、“总管”,对内的“紫巾官”、“法司”、“司贡”之类的官员。需要注意的是,“长史”和“长史官”并不一样,长史和国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而长史官是具体负责某某工作的官员。
寨社即按司,在琉球属于地方行政的单位,也是各个岛屿中所固有的一个官职。这些寨社的领导者,或是酋长通常都是世袭的,同时也是琉球的大的贵族和地方势力,但大多数都是曾经参与过琉球国内的政变的功臣。其他官职有管理贸易、收税的官员等。
琉球王国的官职共分为正、从九品。王弟、王叔、国相都被称为“某地王子”。
王子之下为各地按司,他们将手中兵权上交国王,聚居于首里,遥控他们的领地。
按司再下为王舅、法司、紫巾官,称“某地亲方”。三品以下黄帽官称“某地亲云上”,无领地者称“某里之子亲云上”、“某筑登亲云上”。
而从六品至从七品为“某掟亲云上”。八品红帽官则称谓“某里之子”或“某地里主”。
九品称“筑登之”,不入流者称某子。
同时,尚真王还赋税制度、行政划分,扩建了首里城,废除了殉葬习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拥有兵器,确立了琉球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此后琉球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而此时的琉球国,仍然是处在第二尚氏王朝时期,而琉球国王正是琉球国的末代国王,于道光二十七年继承大统的尚泰。
琉球国与华夏的渊源甚深,早在隋王朝时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唐朝编纂隋书时,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至朱元璋时期,将该地美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可见其壮丽奇绝的景色。
而中原真正开始有意与琉球国相交,则是要追溯到元朝初期,元世祖登基之后,派遣使者赍诏书去晓谕琉球,但是因为路途遥远,风险很大,所以这次的行动没有成功。
琉球按司察度于明朝洪武五年即公元一三七二年,向明朝皇帝朝贡,并接受朱元璋的册封为中山王,改流求国号曰琉球。至于国中官守之职名,人员之进退,号令之出入,服制之法度,都由琉球自己管理,明政府概不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