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报国无门 (1)(12 / 22)
香港拓界这等大事,谅他也不敢擅自作主,签约要经皇上朱批思准,那一关,他断难通过!”
“这也难说!”老太太半闭着眼睛,摇了摇那瘦骨嶙峋的手,“你们毕竟年轻,遇事总是一厢情愿,只往好处想,不知道这大清国的事情,办起来实在太难了。你爹虽然官职低微,一辈子也饱经宦海沉浮,几十年我跟着他担惊受怕,世事见得多了……”老太太说起往事,便心潮起伏,胸中泛起无限伤感,“有些话,我本不该当着晚辈说,可你们也该心里有数,自从咸丰爷晏驾,大清国的皇上已然换了两回了……”
说到这里,老太太又迟疑地住了口。
“娘,我知道,”易君恕说,“同治、光绪这两朝,朝廷的权柄都握在皇太后手里,没有皇太后的懿旨,国家大事皇上也难以作主。父亲殉国的那年,北洋水师与日军浴血奋战,皇太后仍然在颐和园天天宴乐……”
“你既然都知道,怎么还这么糊涂啊?”老太太叹了口气,说,“李鸿章是皇太后的人,甲午年丧师辱国,如果放在别人身上,还不是杀头之罪?可是他还是稳稳地保住了相位,乙未和谈,签了《马关条约》,又怦然成了功臣,入阁办事,大权在握。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来头的,连皇上都未必奈何得了他,更不要说你这个平头百姓!”
老太太说出一番肺腑之言,易君恕和邓伯雄听了,都默然不语。
“我这些话早憋在心里,若不是遇到今天的这件事,也不会轻易说起,”老太太又说,“眼看我这身子一天不如一天,说不定哪天眼睛一闭,就撒手走了,怕的是到了那时候,我儿子没有了主心骨,遭灾惹祸,不能不事先交代给你。邓公子呢,”她转过脸,望着邓伯雄,“我看你也是个厚道孩子,没把你当外人,我也希望你珍惜自个儿的前程!”
“多谢伯母教诲,”邓伯雄深为感动,向老太太真诚地道了谢,却又问,“伯母,如此说来,这香港拓界之事,就无人能够阻止了吗?”
“哎呀,”老太太为这个年轻人的固执感到纳罕,“说来说去,你怎么还是这一件事?”
“此事关系愚侄身家性命、邓氏阖族兴衰,关系新安县大片国土存亡,”邓伯雄眼含热泪说,“愚侄时时都挂念心中,怎能忘怀啊?”
“说得也是,爱乡恋土,本是人之常情,贵乡若是划归了异邦,更是一大劫难!”老太太又是一番感叹唏嘘,“不过,事情毕竟还没有定局,求苍天保佑吧,说不定尚有转圜余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