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报国无门 (1)(14 / 22)
。窦纳乐认为,让九龙寨城继续留归中国并无害处,反而可以争取当地中国官员在一切需要帮助的事情上同英国衷心合作,而中国对该城的管辖能够延续多久,其实取决于英国。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复电窦纳乐表示同意,授权他与中国政府签订一项期限不定的协定,又特别指出:中国保留九龙寨城,不得与保卫香港之武备有所妨碍。
据此,窦纳乐向总理衙门推出了他起草的条约稿本,将拓界范围规定为:北界由沙头角到深圳湾的最短距离划一条直线,此线以南租与英国;东界至东经一百一十四度二十六分;西界至东经一百一十三度四十七分;南界至北纬二十一度四十八分。窦纳乐转告李鸿章等人:英国政府并不反对中国保留九龙寨城等条件。关于香港政府协助中国反对走私、保证税收一事,他表示:英国同意办理,但建议此事不必写入协定。李鸿章相信了窦纳乐的口头许诺,便不再坚持把税收事项诉诸文字。但他提出在条约中加上“九龙城到新安陆路,中国官民照常行走”的内容,窦纳乐虽表示“不便”,也勉强接受了。李鸿章又提出,中国政府考虑从广州修一条铁路直抵九龙城,窦纳乐当即予以拒绝:“英国很有可能要修一条铁路从九龙抵达边界,与中国的铁路相接,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同意在英国管辖的地方修一条由中国控制的铁路。”李鸿章、许应骙、张荫桓见没有商量余地,再争无益,那就等将来真正动手修广九铁路的时候再说吧,有道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于是退让为写上一句:“将来中国建造铁路到英国管辖之界,临时商办。”窦纳乐对这种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含糊其词表示同意。李鸿章又要求:中国兵船无论平时或战时均可使用大鹏湾和深圳湾的水域,租借地内不可迫令居民迁移,公用土地需从公给价,窦纳乐也表示认可。至此,李鸿章、许应骙、张荫桓认为他们提出的条件都得到了“满足”,对英方拓界方案再无异议。
窦纳乐将谈判结果电告了英国政府,次日便得到批准。
5月19日,夏历闰三月二十九日,窦纳乐携带着由他一手把持拟就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稿本,与总理衙门谈判定稿。到此,李鸿章满以为大局已定了。
然而,仅仅过了一夜,窦纳乐突然接到首相索尔兹伯里的电报,要求他对已经达成的协议再进行修改:北界从联结大鹏湾和深圳湾的最短直线改为天然界线即深圳河;东界由东经一百一十四度二十六分改为东经一百一十四度三十分,向东扩展四分;南界海域因为实用价值不大,稍作收缩;西界因考虑到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