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书生论政 (1)(20 / 23)
识,天下事了如指掌,”易君恕说,“多谢翰翁告诉了我这些真象!”
“易先生过奖了,”林若翰微微一笑,“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国际上许多观察家都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中国人不容易获得这些信息而已。在偌大的京城,除了登载皇上诏令和官方文件的黄皮《京报》之外,竟然没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是大清国政府封闭了人民的眼睛和耳朵!”
“是啊,租借国土这等大事,谈判、签约,从头至尾都秘密进行,四万万民众难以窥其内幕,国人深以为耻!”易君恕感叹道。他略一迟疑,又试探地说,“我还有一疑问,要请教翰翁……”
“嗯?易先生请讲!”
“听翰翁论说天下之事,高屋建领,公允、平正,不为己国利益所困,实为难得,”易君恕说,先予对方以充分褒扬,然后再向他发问,“此次香港拓界,贵国政府强人所难,无端侵吞中国领土,翰翁作为英国人士,不知如何看待此事?”
林若翰心中一震。面前的这位年轻人竟然会向他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这是在他过去和中国读书人的交往之中所从来遇到过的。中国的读书人讲礼貌,善忍让,即使见解不同,也往往转弯抹角,并不直抒胸臆。但这位易君恕显然是个例外,坦率得已经近乎不顾礼貌了。
林若翰却并没有因此而恼怒,更不会因此而尴尬。作为一位走遍天下的传教士,一位学贯中西的鸿儒,他有足够的学识和修养应酬各种各样的人物。
“易先生,我很欣赏你的坦率,”他说,语气平和,神态安详,“人间充满罪恶,尔虞我诈,烧杀抢掠,弱肉强食,我为这一切而痛苦,祈求主宽恕所有的罪人,昭示他们弃恶从善,给这个世界以公正和和平。一些遭受英国侵略的国家的人民,难免对英国怀有敌意,把大不列颠看作是罪恶的渊薮。岂不知,在两千年的历史中,英国人也曾经多次遭受外来的侵略,罗马帝国、日耳曼人、丹麦人、诺曼底的威廉公爵都曾占领那片土地,屠杀那里的人民,而且内战在许多世纪之中也连绵不断,血流成河。直到当今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以来,才进入黄金时代。蒸汽机、火车、轮船给英国插上了翅膀,使她迅速成为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更大的市场,更廉价的劳动力,她向海外扩张,在欧、亚、美、澳各洲都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往日的强国变成了弱国,弱国变成了强国,世界就是在不断的较量和争斗之中走过来了,发展到了今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