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坚守黄州(2 / 3)
千人,就是来三万人我也守得住。”
余际昌心对太平军心有余悸,“大少爷,粤匪军中装备的枪炮比咱们要多,他们的炮火厉害着呢,就凭这几百条枪和几门炮,只怕压不住他们的火力呀。”
湘军自然也配备了一部分热武器,但大多是一些旧式的抬枪、鸟枪,主要还是以大刀长矛的冷兵器作战为主。
太平天国就不同了,他们对待与“洋兄弟”贸易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尤其热衷于军火贸易,太平天国在后期的作战中十分重视热武器的应用,他们的军队中配备着相当数量的洋枪洋炮,远远高于清军中洋枪洋炮的所占比配。
尽管太平军的洋枪洋炮犀利,但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较低。
火炮靠的是炮弹杀人,太平军的火药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进口,以及自制。通常清军在战败的情况下,都会将带不走的火药毁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廷与英法恢复了关系,欧洲各国开始对太平军实施武器禁运,又由于战场上火药的消耗量极大,单凭前两种途径远远满足不了作战需要,因此到后期,太平军主要通过自制来获得火药。
太平军把火药叫做红粉,他们设厂制造的“红粉”基本是遵循传统的“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配方,采取将古城墙的砖块与土煮沸熬干来获取成硝,这样的硝制备方便,但杂质多。而硫磺只能依赖于自然矿藏,可偏偏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并不盛产硫磺,于是他们不得在火药中加重硝的份量,减少硫磺的用量。
如此一来,火药的爆炸力强而燃烧性差,直接导致了枪炮的射程和穿透力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曾纪泽就是看中了关键的这一点,才敢有如此信心,对于余际昌的惊惶,曾纪泽觉得没有必要跟他细说这些理由。
尽管如此,余际昌和他这几百败军之将还是有些用处的,毕竟在弹药有限的情况下,还需要一定的肉搏战给予敌人最后一击,曾纪泽当然舍不得让他这些精心的训练的远程高级兵消耗在肉搏战中,这桩刀头舔血的活就只有靠余际昌这些不值钱的肉兵来干了。
按照威利提议,曾纪泽把余际昌向部七百余人部署在了黄州城东南的树林之中,那片树林离通往黄州东门的大道不足五百米,一旦太平军溃退,这七百人将半路截杀。
17日凌晨时分,东方微白。
哨骑回报,三千不明番号的人马正急行军向黄州奔来,不出半个时辰就要抵达城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