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缓兵之计(2 / 4)
东地扩张是非常不满地暗示着大明私下里可能已经得到英法地援助。
“我国并非是想与谁对立。只是清国刚刚与我国签订了诸多协议是我国付出巨大地代价才获得地利益。如果就此付渚东流问我国皇帝将如何臣民们交待。”
彼夫的口气软了几分,容准时间,拿出了杀手锏,他道:“我大明与列国和好,当年夺取中原之后,不是仍然承认英法各国之前与清政府所签订的条约了吗。其实我们皇帝的意思很简单:只要不阻挠我们统一中国,其他什么事都好商量。”
容闳放出了这样的风声,彼得洛夫对于外交用词还是很敏感的,马上听出了容闳言下之意,忙道:“总长阁下的意思,莫非是说贵国的皇帝,有可能承认我国在满洲的种种既得利益吗?”
容笑道:“这个我可不能保证,不过,外交之道,无非就是谈判与妥协,没有谈过怎么能达成共识呢。”
彼夫默不做声,连喝了几杯酒,似乎是琢磨着其中利害。
容进一步说道:“贵国的军事实力虽然略强于我国,这一点我们不否认,但阁下也应当看到,贵国并没有发达的铁路体系,想要从欧洲投送大量的军队来远东,并不是一种容易的事。而我国有地利之势,可随时往关外增派兵力,如果贵国想与我们进行一场持久战的话,胜负,只怕还是一个未知之数。克里米亚的失败,难道阁下已经忘了吗?”
事实上,如果俄国决心与大明开战,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往远东派遣大量军队,并囤积军需物资,打一场持久战也不是不能。但他们忽视了明政府统一中国的决心,迟迟未能向远东增兵,这使得双方在局部战场上的实力对比上,明军毫无问的占了上风。
明廷明智的抓住了俄人的软肋,而自大的北极熊,尚大明一种惯性的轻视态度,妄图依靠老套的恫吓来实的,这一点从他们贸然的将太平洋舰队调往中国渤海进行威慑就可以看出。
这支仍保留着大量木帆船的舰队,战斗力甚至还不如五十年代的英法海军,他们以为现在的中国,还是鸦片战争时的清国,自以为依靠这样陈旧的海军,便能吓退中国人统一国家的勇气。
岂不知,曾纪泽早已下好了圈套,就等着俄国舰队前来。
“如果能通过谈判达成一个贵我两国都满意的结果,我帝国当然希望同贵国继续保持着友好互利的态度了。不过,贵国皇帝今天的态度,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意向。”彼夫终于开始妥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