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争前夕的苏军装甲坦克兵(4 / 7)
预备队,破坏敌人的通信和指挥。这种坦克群由1-2个坦克连编成。编入第一梯队的步兵团可以得到1个坦克群的加强。此外,还规定要建立坦克预备队,以便在战斗中不断增强突击力。不久,这些规定正式列入1929年工农红军的野战条令。数量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坦克战斗运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三十年代提出了深远进攻战役的基本理论原则。所谓深远进攻战役就是在敌部署的全纵深杀伤敌人,为此要同时使用炮兵、坦克和机械化兵、航空兵和空降兵兵团。在这期间还编写出了关于装甲坦克兵战斗运用的新条令和教令。随着军队新式坦克装甲车辆的增多,条令和教令也在不断改进(1932年版《工农红军机械化兵战斗条令(草案)》第二部分,1932年版《独立机械化兵团的指挥与战斗》,1937年版。工农红军临时野战条令》,1940年版《红军坦克兵战斗条令,第二部分。),同时还出版了一些研究坦克兵团和部队战役战术使用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一些期刊上,特别是在《战争与革命》、《军事思想》、《工农红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军事通报》、《汽车装甲坦克杂志》等杂志和《红星报》上,都就使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现实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对国外指挥坦克兵团的经验进行综合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指出,卡利诺夫斯基可以说是苏军装甲坦克兵作战使用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对于战役战术观点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30年他在《红星报》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坦克经过技术改进,行程增大、快速性大大提高么后,已经由支援步兵的战术兵器变成能广泛执行战役任务的兵器。现代坦克能参加各个阶段的战斗和战役。相当数量的坦克将用于组建独立的机械化兵团。”卡利诺夫斯基与苏联其他一些军事首长和军事理论家一样,赞成建立大型的机械化兵团。他认为这种兵团的主要优点是具有了“高度的通行能力和快速力,并有强大的突击力。”这种思想在1932年颁发的《独立机械化兵团的指挥和战斗》教令(草案)中也有所反映。教令指出,机械化兵团是用于达成战役目的的强大机动、突击力量。机械化兵团战斗运用的主要形式,被认为是发展突破,随后进入敌人后方,任务是消灭敌人预备队,并破坏其指挥、前送和交通、通信系统。教令认为,由于机械化兵团有携行的油料和弹药储备,因而它能在脱离己军200公里的战役纵深内独立途行战斗任务。机械化兵团也可在战役军团翼侧,协同正面进攻兵团行动。由此看来,那时的苏联军事理论即已认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