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争前夕的苏军装甲坦克兵(6 / 7)
。在发展突破梯队进入交战时,空降兵要在敌后夺占重要战役目标(机场、道路枢纽、江河渡口等),分割或歼灭敌人的预备队。机械化军通常在纵深6-8公里、宽20公里的地带内,沿两条习、上的路线进入交战,或在步兵兵团突破第二防御地带以后为向纵深或一翼发展战役而进入交战。快速兵团最好能在战役第一日进入交战,以使敌人不能由防御纵深向突破地段调来预备队。这样,地面军队、航空兵和空降兵互相配合,就可以歼灭全纵深的敌人,行动速度在当时来说也是较高的。
装甲坦克兵的作战指挥问题,在条令、命令以及许多演习总结和战斗经验的著作中也都有所反映。(1941年颁发的《红军野战条令(草案)》;1940年颁发的《红军坦克兵战斗条令(第二部分》;1939年版C?留区尔斯基著《西班牙战争战役战术经验总结》;1940年第1、2期《空军通报》;A?波格丹诺夫文章《战术航空兵与快速兵团的协同》;1940年第8期《军事思想;C?贝尔科夫斯基文章《坦克和摩部队在波兰、法国和荷兰的行动》。)认为,对军队指挥的主要要求,应当是使各级指挥员坚定沉着、机动灵活、积极主动并能机断行事。
指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保持军队政治思想的高度稳定和常备不懈;确定军队的任务并组织其战斗行动;不断掌握战斗的进程;组织军队的战斗、物资技术保障;检查军队对命令和号令的执行情况;及时通报情况。指挥的基础是指挥员的决心。战斗的胜负决定于坦克与其他兵种能否组织好协同动作。各种兵力的协调行动事项通常在专门的计划中予以规定。为实现密切的协同动作,要求作到.互相明确任务;及时通报情况;规定统一的指挥、报知和协同信号;合理配置坦克和步兵指挥员的指挥所,交换各司令部的代表;向坦克指挥员指挥所派出带通信器材的航空兵代表等。通常要求利用地图以简短的命令下达任务。还特别强调坦克兵团的全体人员都要了解战斗任务,各级都要善于使用电台、目视信号和乘车指挥军队。随着对指挥的要求的提高,需要改进指挥的物质基础,特别需要改进通信工具。但是在战争前夕,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由于电子技术工业生产能力不足,当时的通信兵严重缺乏技术上先进的无线电通信器材。战斗和演习的经验使得最高军事委员会于.1939年8月得出结论:现有的无线电台不能保障对军队不间断而可靠的指挥。
为给装甲坦克培养指挥干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联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