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坦克集团军的建立、编制和战斗能力(5 / 16)
这几年当中有了显著的发展。在某些方向上,抵抗枢纽之间的地段布设了工程障碍物,并以堑壕相连接。以支撑点配系为基础的防御转变为有绵亘堑壕的防御。那时德军诸兵团防御的战术地幅通常是这样组织的:步兵师阵地防御时的防御地带宽8-12公里,机动防御时为16-25公里,而在特别重要的方向上可能为4-7公里。师防御地带纵深4-6公里,有时达8公里。防御地带由3道阵地组成。第一道阵地构筑有2-3道绵亘的堑壕,通常由团第一梯队营占领;第二道阵地为团预备队和炮兵发射阵地,第三道阵地为师预备队阵地。第二道阵地上时常构筑有堑壕,有时构筑支撑点,第三道阵地则为支撑点配系。在防御前沿之前和纵深之内广泛布设了各种工程障碍物。距主要防御地带前沿10"15公里构筑第二防御地带。通常,预先没有军队占领第二防御地带。主要和第二防御地带即构成防御的战术地幅。这样看来,1943年春天开始,德军防御的性质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摆在我军面前的新任务就是如何组织突破敌人纵深配置的阵地防御。这就要求我们在战线的狭窄地段上更加果断地集中使用兵丈l兵器,对敌实施强大的火力突击,更加准确地压制敌军目标。同时还需要解决把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的问题。
后来(1944-1945年),敌人战术防御的改进主要是发展工程设施和改进火力配系的组织。作战行动转移[奇·书·网]到德国国土以后,德军的抵抗力量大为加强。这期间德军防御的特点,主要是广泛发展堑壕和交通壕配系,大量使用各种各样的工程障碍物,大密度地布设各种火器,特别是反坦克火器。敌人开始把军预备队配置在第二防御地带,距主要防御地带6-9公里。军预备队的大部兵力在主要防御地带之后进入战斗。距前沿20-25公里设置第三防御地带(集团军防御地带)。这里配置集团军司令的预备队(1-2个师)和集团军直属的特种部队。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则集中于后方防御地带,该地带距防御前沿50-80公里。1944年下牢年以后,防御配系中包括了在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国土上预先构筑的筑垒地域。集团军群防御工事的纵深增加到120-150公里以上。德军的防御,特别是战术地幅的防御,特点是积极而顽强,主要表现在实施反冲击和反突击,有时还表现在实施炮火反准备。
军和集团军预备队通常在争夺主要防御地带时进入战斗,集团军群预备队则在整个战术地幅交战过程中进入战斗。德军指挥部在组织反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