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坦克集团军战斗运用原则(2 / 10)
役中的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科尔松一谢夫琴科夫斯基战役中的乌克兰第1和第2方面军;雅西一基什尼奥夫战役中的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等)。这些任务要求高速完成,因而必须使用快速军队―能实施强大坦克突击的装甲坦克兵兵团和军团。
根据情况不可能或不适宜实施合围战役时,方面军则利用对敌人防御火力压制的效果,实施一两次大纵深的正面突击,这时也需要在选定的方向上集中快速军队,以分割敌军集团,并将其各个歼灭(如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这种形式的战役与合围战役具有相同的决定性意义。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对于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突击方向通常是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考虑方面军司令员的建议以后确定的。方面军司令员一般根据战略性战役的企图、敌人防御性质、敌防御集团的兵力、地形条件、己方的兵力兵器以及与友邻协同行动的条件等提出的建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时,力求将攻击点指向敌人防御的最薄弱部位,而地形条件又要便于有效地使用各兵种特别是装甲坦克兵兵团和军团。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根据战役情况、变更部署的复杂程度、地形的有利条件和有无登陆场等等),方面军也可对敌人防御的强点实施突击。例如,1943年8月战役一中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1944年夏保博卢依斯克战役中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和柏林战役中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大胆而坚决地集中了兵力和兵器,而不惜大最削减次要方向上的兵力兵器。通常在宽20-35公里(方面军进攻地带宽的5-12%)的突破地段上集中50-80%的步兵、70%的炮兵、80-95%的坦克和飞机。在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上行动的集团军,突破防御的地段宽6-14公里,个别情况下,集团军的突破地段宽即进攻地段宽。由于能够合理地集中兵力,在狭窄的突破地段上造成了很大的兵力兵器密度。在战争过程中这种密度在不断增大。
表7的数据表明,战争第三阶段突破地段兵力兵器的密度与第一阶段相比,步兵增加了1-2倍,炮兵增加了3-9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增加了5-9倍。战争快结束时,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达到每公里突破地段25-30装甲单位,但战争经验表明,即使是这样的密度也是不够的,因为坦克集团军完成对敌防御的战术地幅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坦克。总的看来,拥有上述密度,特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